评论:三公经费“再削减”利好民生
之前三公经费削减幅度大,不代表留存的三公经费就是合理的,就可以不继续削减了,相反只要存在虚高之处,就要坚决砍掉,尽可能挤出每一分钱用于民生。
北京市第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北京市201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5年预算(草案)报告接受人大代表审议。报告提出,今年北京将继续压缩“三公”经费规模,市级单位三公预算比上年降低14.92%。同时,在“京版”车改方案出台前,将严控一般公务公车更新购置,今年新购公车预算仅安排500万元。
应当说,这几年来,北京无论是“三公”预算公开还是“三公”经费削减,一直持续稳步前进的改革步伐。北京在全国率先公布公车具体数量,公开三公预算的从2011年的57家单位,到如今已扩大到100多家,包括修建楼堂会馆的收入也都进行了公开。2014年,北京三公总额减少了1.41亿元,整体压缩12.67个百分点,节庆、论坛和展会三方面的财政支出,压缩比例更达到了40%。今年在此基础上,三公预算比上年还降低14.92%。
北京的“三公”治理,从公布范围、内容都在不断完善,“三公”费用削减一直力度未减。不难看出,北京没有把“三公”经费削减当成“一锤子买卖”,而是在不断挖掘节约潜力,把更多的钱投向民生。
此前,各地在三公经费削减上,都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有的地方公布的三公费用削减幅度,甚至高达50%。尽管如此,这样的削减力度,与公众的期待仍有一定距离,削减三公经费仍有许多空间可挖。地方政府理应确立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三公”经费削减绝不能适可而止,只为应付上级要求和舆论。之前三公经费削减幅度大,不代表留存的三公经费就是合理的,就可以不继续削减了,相反只要存在虚高之处,就要坚决砍掉,尽可能挤出每一分钱用于民生。在这方面,北京无疑树立了一个典范。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经济发展速度趋稳、2014年财政收入增幅减弱的大背景下,政府部门更要扎紧裤腰带,学会过苦日子,将民众缴纳的税收都花在刀刃上。中国的行政成本过高的现状依然没有根本扭转,需要不断投入的民生事项还很多,许多公共资金也有较大缺口,所以,政府部门的“三公”经费削减不能一阵风,必须形成长效机制。
“三公”经费削减,不能空口无凭,许多地方在公开三公经费削减数据时,往往只公布一个幅度,并无具体数据支撑。而北京不同,无论公务接待,还是公车购置,或是因公出国,都有原始和削减数据公开。毫无疑问,让三公经费公开透明,引入民众的监督,才能确保三公削减到位。期待更多地方能向北京看齐,为民众监督三公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从而倒逼政府部门积极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