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毒胶囊重出江湖谁该“吃药”

22.09.2014  20:05

  龙敏飞

  日前,浙江宁海县检察院通报了一起非法生产“毒胶囊”案件,潘某等11人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宁海县检察院批准逮捕。在今年2月至7月短短5个月内,潘某等11人非法生产有毒空心胶囊约9000万粒。这些胶囊中重金属铬均超标,最高的超过正常标准的65倍。目前,警方正在全力追查这批“毒胶囊”的流向。(详见本报今日A6版报道)

  2012年,毒胶囊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引发公众关注,而7名生产销售“毒胶囊”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均获刑,其中主犯获刑11年。本以为自此后江湖无毒胶囊,毕竟此次对生产销售者的处罚力度足够大,应能形成一定的震慑力。只可惜,我们低估了生产者的“舍身精神”。“资本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如今毒胶囊重出江湖,正好印证了这一说法。

  毒胶囊重出江湖的背后,有着双重的沦陷。一则,是生产者道德的沦陷。生产毒胶囊,可说是一种谋财害命的勾当,真不知道要怎样的冷漠之人,才能作出如此泯灭人性的举动。二则,是监管的沦陷。生产毒胶囊不算什么,但毒胶囊能绕过或通过相关监管,“成功”流入市场,的确让人震惊,也再次揭开了药品监管的漏洞。

  事已至此,后悔没用,愤怒也没用,当务之急,仍然是追查毒胶囊的去向。毒胶囊铬超标的危害,早在2012年毒胶囊横扫之时,我们便得到科普。铬超标毒胶囊被人体长时间、大剂量摄入的话,可能引起肾脏损害,还可能致癌。因此,相关部门对毒胶囊的查处,理应“宁抢一秒、不慢一分”,以最快的速度、最专业的手段来破案,将危害降至最低。

  显然,即便早日破案,对毒胶囊事件的审视也不能终止。就毒胶囊而言,我们必须破除其阴魂不散的魔咒。一方面,要将监管触角前移,让事前监管不至于沦为纸上画饼;另一方面,则需建立严格的惩戒制度。当下对毒胶囊的处理,多止于惩罚生产销售者,而监管者却可平安无事,如此境况下,监管部门何来监管的责任心与警觉力?面对阴魂不散的毒胶囊,不仅要严惩生产销售者,更要连带惩罚有失职渎职嫌疑的监管者。唯有对生产者、销售者、监管者都下猛药整治,毒胶囊才不会“循环播放”,公众才无需再提心吊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