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究竟谁在给医院的“号贩子”撑腰
本报评论员 刘晶瑶
近日,一段“女子北京看病怒斥黄牛”的视频在网上热传:一女子在广安门医院大厅怒斥黄牛将300元的挂号炒到4500元,称医院与黄牛里应外合,害得她从外地赶来排了一天队都没挂到号。此事发生在上周二,并且该女子已经得到了医生的诊治。26日,广安门医院通过官方微博回应,经医院初步调查,此次事件无保安参与倒号的行为及证据。
其实,屡禁不绝的“号贩子”不仅严重侵害了患者的权益,更扰乱了医院正常的问诊秩序,让院方和医生都不堪其扰,从某种程度上说,医院也是受害者。可为何视频里女患者怒斥医院与黄牛里应外合,这种“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的指责,在民间颇有市场。多数人也认为,号贩子群体之所以长期存在且屡禁不止,根本原因,正是号贩子与医院内部人员勾结。到底谁在给医院的“号贩子”撑腰?真的是每家医院里都有“内鬼”吗?
作为普通民众的情绪发泄,自然可以痛斥“号贩子”上面有人,过过嘴瘾。可如果真要言之凿凿地指责医院,就必须拿出掷地有声的证据。
不妨以“号贩子”拿号的路径作为切入点,看看其牟取暴利的缺口在哪儿?当下,“号贩子”拿号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其一,网上囤号。因为多数医院的网络挂号平台并未与公安部门的身份证系统联网,实名制成了“伪实名”。一些“黄牛”利用已有身份证件甚至编造虚假身份信息,先将线上号源“秒杀”囤积,找到买家后取消原有预约,再立刻用患者真实姓名补占。其二,倒卖占位。不少“号贩子”在医院专职蹲点,常年占据排队挂号的“队首”位置,甚至暴力干扰患者正常挂号。其三,获取医院内部号源。就此而言,前两者并不需要有医院的关系。而多数号源正是通过前两种途径,倒卖出去的。
既然“号贩子”牟取暴利的过程,并不必然需要医院的参与。那打击不力,总可以归咎于医院吧?有过通宵排队挂号经历的患者都知道,队首站着的都是“号贩子”的小板凳,排队的“患者”也看上去凶神恶煞、气势汹汹。寄希望于并无执法权的医院保安或者挂号室的工作人员,恢复正常的挂号秩序,显然并不现实。就连公安机关拿“号贩子”都无能为力,因为法律规定的缺位,造成了“号贩子”钻了“无法可管”的漏洞。当前我国刑法仅对倒卖车票、船票的票贩子有明确入罪规定,但对于倒卖医疗号源的号贩子没有针对性规定。北京月坛派出所民警曾向媒体吐露执法中的无奈:根据现行法律,抓住了这些号贩子只能治安拘留五天;罚款金额太低,基本都在一百元以内;罚了就不能拘,拘了就不能罚,因此总不能对号贩子形成致命打击。
由此来看,真正给“号贩子”撑腰的,一则是挂号流程上存在的技术性漏洞,二则是惩处方式上的法律漏洞。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全国优质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均,分级诊疗制度尚未普及,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的医院成了“全国看病中心”,无论病情轻重,患者都迷信到“大医院”就诊,过度医疗也造成了大医院“一号难求”的现状,变异成滋生“号贩子”的土壤。
个别医院内部确实存在人情诊疗的现象,但因此把“号贩子”的猖獗全部归因于医院并不客观。要想彻底打掉“号贩子”的饭碗,还需要从上述三个方面逐一入手,各个击破。堵住技术漏洞,让实名制就医“名副其实”;及时修法,让倒卖医院号源者入刑,增强法律威慑力;推广分级诊疗制度,均衡优质医疗资源,让更多的患者无须千里奔赴“北上广深”才能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