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警惕“病苦老龄化”来袭

14.10.2014  16:58

  在理论上,人口老龄化具有数量、质量和结构的特征。其质量特征要看人口老龄化究竟处在何种状态中,是处在“健康老龄化”的状态,还是“亚健康老龄化”或“病苦老龄化”?

  根据全国老龄办提供的数据,目前发达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中身体健康的比例超过60%,而我国只有43%左右。也就是说,发达国家是60%的老年人处在“健康老龄化”状态,我国恰好相反,是60%左右的老年人生活在“不健康老龄化”的过程中。

  古今中外,所有国家、不同族群都追求健康长寿,但现实生活中很多老年人却经受着“病苦老龄化”的困扰和折磨。笔者将“病苦老龄化”界定如下,即在个体的意义上,是指“长寿不健康”的老年带病生存现象;在群体的意义上,是指患有疾病和处于部分甚至完全失能状态的老年人规模扩大、比重上升的过程。据全国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2010年末中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1080万。预计到2015年,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国际上衡量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指标,包括吃饭、穿衣、上厕所、上下床、洗澡、室内走动等六项。其中任何一项“做不了”的,定义为“完全失能”;任何一项都能做,但“有困难,需要人帮助”的定义为“部分失能”。

  “病苦老龄化”不仅严重影响老年人自己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而且给老年人的家庭成员和社会带来不同性质和程度的压力。其中,在社会方面,中国面临的失能老人照护服务压力之大居世界首位。很多优秀的养老机构一床难求,有钱干着急,无钱空叹息。“病苦老龄化”带来的医疗压力主要是体制内非健康老年人群医护需求的刚性增长,大量生活在穷乡僻壤的体制外农村老人更是还未摆脱“小病扛着过、大病等着死”这种令人心碎的老无所医状况。 

  我曾提出“老年丧失”来解释老龄化挑战之源,其中健康的丧失具有某种普遍性和必然性。随着时间的流失,生命的健康储量和自理功能会逐步流失和退化,过了某个拐点,老年人就不幸走上了“病苦老龄化”的轨道。

  “病苦老龄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和改变。首先要从全生命历程出发促进健康老龄化,倡导前老年期特别是中青年期的“健康建设”和“健康储备”,坚持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其次要发展老年医学,提倡对老年人的“医养护”,通过保健和复健,降低老年人的患病水平。再次要从政策上关注、社会上关怀、生活上关心、精神上关爱病苦的弱势老人,建立雪中送炭的长效扶助机制,让他们的晚年多点暖色和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