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皇后”的最后一次登台
大排练厅里一片肃然,导演、编剧、演员、主创坐在长桌边,剧院主管人员、宣传、摄影、服装、道具、美术等坐在周边,手机都自觉关了,偌大的厅堂五六十人,没有一点声音,不敢发出一点响动,只可以听到演员读剧本翻书页的声音。这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六十周年庆典话剧《甲子园》的排练现场。
朱琳老师上月七日仙逝西去,我不在北京,但留意地看了许多纪念文章,其中都提到她的最后一次登台,演出话剧《甲子园》,戏都与事实有些许出入。我是该剧作者,身在排练演出现场,现将一些真实细节记叙于此,是以为祭。
不客气地说,近年来剧院的排练场不大象样,零零散散人不齐,常有演员请假,角色得由他人替代。有的导演根本不用大牌明星演员,他们有名气,是票房保证,但他们不能准时到场排练,士气很受影响。为什么这次的排练场这么有规矩,有尊严,庄严肃穆,因为《甲子园》聚集了北京人艺几位第一代头牌演员。
北京人艺建院六十周年有九件大事,其中最重要的一件,是要有一台新创剧目上演,要求是六个字:北京、原创、现代。即要展示现今的北京,还不能改编。眼看演期已近,剧目一直没有落实,第一代头牌演员们说:“没有新创剧目上演,走红地毯有什么用?”直到剧目定下来,并邀请数字老演员参演,他们才高兴起来。受邀的蓝天野、郑榕、朱旭都八十多岁了,吕中、徐秀林算年轻,都已经七十多,听说有他们的角色,能为六十周年演出出力,都一律表示愿意参演。朱琳是最后一个来到剧组的,而这个角色是她主动要求来的。剧本中我写了一位身患老年痴呆病的王奶奶,因为老人院发生变故,王奶奶被儿子接回家,只是一个不到十分钟的过场戏。
朱琳一九五二年来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与北京人艺共同度过一个甲子的艺术人生。朱琳出演的首部戏是曹禺名作《雷雨》中的鲁侍萍,后来《蔡文姬》中的蔡文姬、《虎符》中的如姬夫人、《武则天》中的武则天,在演出时均引起轰动,至今仍为人们称道。
在焦菊隐导演的话剧民族化三部曲《虎符》、《蔡文姬》和《武则天》中,朱琳学习京剧、昆曲的身段手势念白,成功地运用戏曲美学,用鲜明的形体动作体现人物内在美,在汲取生活的基础上,有深刻的体验和鲜明的表现。
看到她的表演,你会觉得这些中国古代的名人女子,就是这个样子。由此成为人艺挑大梁的“一代大青衣”。郭沫若曾有诗赞朱琳:“辨琴传早慧,不朽是胡笳。沙漠风沙烈,吹放一奇花。”
“大青衣”是借用戏曲的说法,即像梅兰芳、程砚秋等的头牌女主角。常听北京人艺招收新演员的老师们说,招来的女孩子不少,可惜没有一个“大青衣”。朱琳秀外慧中,雍容华贵、仪态大方,台上光彩照人,是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天才演员,天生就是站在舞台正中的那一个,可是这位“大青衣”从艺六十多年,从来没有演过“过场戏”。(摘编自香港文汇报 作者:何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