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真好

19.11.2014  16:47
        我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有句古语很流行,叫做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那时候,我上初中,家长和老师常常用这句话来鼓励我们读书。而在当时,它的的确确成为了催我们奋进、成长、汲取知识的正面力量。

        于是,我就果真读了很多书。当时书籍还很匮乏,我们一家人都居住在镇上文化站的二层小木楼里,那里恰好有一个图书室,然后我就整天混在那里翻书,认真起来了,会抱着一个大字典边查边看,还会找个小本儿把当时认为高深的、好听的语句记下来,这时的读书无关于兴趣,好像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到了高中,我搬了家,没有了图书室的陪伴,我就跑到县城的只在周末开放的图书馆里看书,那时看书很诚信,不需要读书证、不需要押金,只花一毛钱就能把书借出来满足的看上一整天。高中的时间逐渐变得很挤,同学们也都依然保持着看书的热情,像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钱钟书的《围城》也都在同学们中间传来传去,新概念作文好似也火了一阵子,对于这些书籍,我都细细的读过,没有放过书中任何一个段落,珍惜书中每一个字带给我的满足感,甚至觉得读书如果不读进脑子里会可惜、会成为遗憾。但那时,我依然不觉得读书有多好。

        直到后来,我突然觉得读书好像真的嵌进我的生命里在发生作用了。高三的时候,一个性格很内向的女生成为了我的同桌,当时我们正复习《雷雨》这篇课文,为了活跃班里的气氛,语文老师随机选了几个同学来扮演雷雨里面的各种角色,而我的同桌恰好在被选之列,她极不情愿,跟老师争执了几句,她哭着回到了座位上,我想着她平日里寡言少语,即使从台上经过都会很不好意思,便也大致猜出了她的几分心思,于是,我就班门弄斧的劝了几句,我告诉她“天使之所以能飞,是因为她把自己看得很轻”,然后,我还在她的语文课本的扉页上写下了艾佛烈德德索萨一首很有名的诗,再塞给她一些纸巾,然后我就回家了。两天后,她在全班68双眼睛的注视下,完成了这场演出。精彩极了。后来我回到家,突然发现书包里多了一张纸条,一面写着“谢谢你”,一面正是那首诗:

        “跳舞吧,如同没有任何人注视一样,

        去爱吧,如同没有受过伤害一样,

        歌唱吧,如同没有任何人聆听一样,

        工作吧,如同不需要金钱一样,

        活着吧,如同今日是末日一样。”

        此时此刻,我才发现,这些信手拈来的诗、这些劝慰的话语正是来自于我平日的阅读,我突然意识到读书真好,它是治愈人心灵的一剂良方,正是这些来自于书中坚强的文字,把人们心中的懦弱打倒,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上,才有了无数冲破黑暗抵达光明的胜利。

        再后来,我进入大学中文系,成为了一个名正言顺的科班读书人。我置身于浩瀚广袤的书海里,与优秀的同学为伍,才彻底感到自己在知识上的匮乏,文字上的贫弱。从先秦文学到现代诗歌,从古希腊神话到意识流小说,从文艺理论到历史典籍,我一本一本的读着,我一边体味钱钟书的别具一格的幽默,又一边感慨苏轼无人能及的潇洒,《瓦尔登湖》里孤寂的美妙生活感染了我,《动物庄园》里民主、自由的国度吸引了我,我没有停下读书的脚步,四年过去了,我依然没能从这四年勤恳的读书生活中获得任何物质上提升,但是我却在分分秒秒读书生活的积攒里,有了自由挥墨的快感,有了阅尽无数的满足。我突然明白读书绝不是一门赚钱的职业,更不是你清高孤傲的一份装点。它是点亮你内心世界的一盏灯,它能把你从肤浅变得深邃,从单薄变得厚实,它能够在这个躁动不安的时代里用千千智慧安置你的灵魂。

        毕业的时候,老师再次言及读书的好处,她一遍又一遍的嘱咐我们:“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已然成为往事,但是读书必须成为每一个时代的使命,而你们就将担负起这个使命,我们坚信,只有热爱阅读的民族才是自信的民族、坚强的民族。

        如今我工作了,我终于成为了一个可以每月买三五本书的清苦公务员,黄金屋我没有找到,颜如玉也跟我无关,我确信这句话是个天大的幌子,但是,我感谢你,感谢你引导我读书从功利走向了自觉,感谢你带我走进深邃如天堂一般的精神世界,感谢你让我因为读书而心灵富足、而潇洒达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