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阔别故土多年的游子,在城里奔波久了,时常都会想念自己曾在那里生活过多年的传统村落,特想抽空回去看上一眼。可当他真正踏上故土,站在那片一直令他魂牵梦绕的传统村落时,往往会在如愿以偿之余,对那些破坏传统村落整体空间布局美感、影响整体风貌的冲突性景观产生心理上的排斥,如你如我。
“毫无疑问,散布在大江南北的传统村落是寄托乡愁的重要载体,人们之所以会产生上述体验,很多时候其实并不是传统村落本身的问题,而是在城镇化过程中一些地方乱搭乱建现象突出,弄乱了传统村落原有的整体空间布局。”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德谦教授接受《中国建设报》记者访问时表示,各地越来越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工作的确值得点赞,但在没有找到其他更好的办法之前,静态保护即保护好传统村落原有的层次化空间布局不失为一种没有方法的办法。
中国建设报:传统村落和自然生态一样,已成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无法绕开的课题。你怎么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问题?
刘德谦:保护传统村落,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让传统村落更好地发展,也同样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只有保护的愿望远远不够,没有科学方法、具体措施、必需资金以及当地居民积极参与的保护,效果终将还是有限的。
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具体实践中,“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是我一直以来倡导的原则,其中,“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是前提和核心,“合理利用”是手段和目的,“加强管理”是关键和保证。“保护”与“利用”既有细节上矛盾的一面,更有本质上相互促进的一面:“利用”如不以“合理”来限定,在实践中就有可能与“保护”发生抵触,因此如果出现了矛盾,“利用”就必须服从“保护”(即“保护为主”);但如果我们能做到“合理利用”,将会大大促进“保护”,在当前保护资金不足时,“利用”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保护”经费的来源。
中国建设报:上述原则很好,但在此过程中,提高人们对传统村落时代价值的认知也很重要,该如何正确认识传统村落的时代价值?
刘德谦:传统村落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一样,都是难能可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都具备历史、艺术、科学三大时代价值,这是它们实现各自社会价值和作用的基础,也反映了历史文化遗产的性质:它是一种特殊的可利用资源、不允许过度消耗的公共资源。因此,传统村落不仅要服务于当代,而且还要传之于后代。
某种程度上,随着城镇化进程步伐的加快,代表着中华悠久农耕文明的传统村落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可再生性,同时它还有一定的公共属性:不论谁是创造者和保存者,在本质上都是历史的积淀或结晶,应该视作人类共同的创造和共有的财富。
除此之外,传统村落还具有代表性与重要性、差异性与无限性。传统村落作为农耕时代人类文明的代表,既有人类创造物的难以替代的代表性,显示着它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同时其代表范围和重要程度又各不相同,从而共同在总体上形成相互联系跟互补的关系,可谓包罗万象。但基于历史的不可逾越性,传统村落之于后人而言,在熟悉认知上又存在一定的阶段性和无限性。因此我们必须世世代代把它保护好。
中国建设报:在正确认识传统村落时代价值的基础上,你多次提出要注重对传统村落空间布局的保护,具体而言有哪些方面?
刘德谦:一般而言,人们的视线都有一定的贯穿力,视觉审美都讲究完整性,所以必须注意保护传统村落的原有视廊,保护其原有视野的完整、和谐与统一。传统村落是一个整体,不同于某些历史建筑或历史园林的单体,因而保护它周边的环境与保护传统村落里的传统民居同等重要。目前不少地方的传统村落已无法复原,在必要时,作为一种无可奈何的弥补,不妨考虑发挥我国传统造园手法中“隔”的效应。
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是其历史遗存的精髓,所以在保护上需要更加精细一些。为实现严格认真的保护,不妨效法生态保护区的三个区域(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的办法,把它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以便居民在安排自己生活改善和其他合理利用时能够有更好的分寸把握。
具体而言,核心区是传统村落文化特色、历史风貌最为典型的区域,在保护过程中应该以“历史建筑博物馆”的形式体现;缓冲区主要供当地原居民居住和日常生活使用,是传统村落“活”化最有效的措施;实验区可以发展与传统村落本身和谐的商业和旅游业,让传统村落具备一定的时代感,与核心区、缓冲区所代表的“过去”区别开来。(来源:中国建设报)
责任编辑/张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