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0年前古城里的“豪华浴室”
秦汉栎阳城遗址位于西安市阎良区,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文献记载,秦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秦国都城由雍城迁至栎阳,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在此实施了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秦末项羽三分关中,栎阳曾作为塞王司马欣的都城;汉高祖刘邦也曾以栎阳为都城,整顿军队,向东挺进,逐渐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
栎阳城是西安附近秦咸阳城、汉长安城外的第三座秦汉都城。考古专家在秦汉栎阳城遗址内,首次发现了写有“栎阳”的陶壶,从而确认了秦都栎阳所在位置和“商鞅变法”的发生地。巨型筒瓦、豪华浴室、数量众多的“栎市”戳印陶文……诸多惊世发现,让这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古城渐露真容。
“栎阳”二字证实秦都位置
秦汉栎阳城位于今 陕西 省西安市阎良区武屯街道一带。据文献记载,栎阳城在秦献公、秦孝公、秦末楚汉相争之际塞王司马欣、汉初刘邦等时期为都城,是西安附近秦咸阳、汉长安外的第三座秦汉都城。因其在秦汉史上的重要地位,在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早在1964年陕西省文管会就对其进行了初步勘探。1980-1981年,在考古专家刘庆柱、李毓芳的带领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栎阳城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确定了栎阳城遗址的南墙、西墙。从2013年起,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的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在30余年后,重启栎阳城遗址考古勘探发掘工作。
“我们在新发现的古城附近进行了大规模的勘探,发现了一系列的夯土建筑。在夯土南侧,有一个边长100米左右的大型院落,四周有廊房,而围绕中间没有发现任何建筑,好似一个大型的礼仪性质的广场,但在它北侧发现了至少三座大型建筑,由南向北可编为一号、二号和三号台基。此后对这几个建筑进行了试掘,台基的大体情况已经出来,其中一号台基南北的宽度在23米左右,东西长度是40多米,无疑是栎阳宫的高等级建筑。”尤其令此次考古调查的领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瑞兴奋的是,发现了大量秦汉时期的遗物,其中许多文物与秦都雍城的出土物基本一样,一件新出土的残陶器的肩部清晰地刻着“栎阳”二字。“目前已基本确定三号遗址(正在发掘的栎阳三号城址)是秦和汉初栎阳宫的所在。”刘瑞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命名为三号建筑遗址的西北角夯土建筑之下,发现了一个柱础密布、方砖铺地的近1米高的地下室,其南北长5米多、东西宽4米多,面积20多平方米。著名考古学家李毓芳说:“这种地下室的下沉式结构建筑,原来只见于汉长安城的桂宫和长乐宫等后宫的建筑中。这个地下室的发现,使我们对整个建筑有了一个明晰的认识。”
此外,在地下室的倒塌堆积里,考古人员发现了原来只在秦始皇陵、碣石宫和黄山宫才有的夔文瓦当残片。这种巨型瓦当王的残片,很明确都是秦的东西,而且是高等级的建筑才有,它为整个建筑的性质和时代提供了重要佐证,进一步确定了现在所发现的建筑就是秦和汉初的栎阳城里的栎阳宫。
2300年前“豪华浴室”揭示秦人洗浴文化
2300多年前的王家浴室长什么样?经过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在秦汉栎阳城遗址,贴着陶砖、配有壁炉的战国秦国君与后妃的“豪华浴室”惊艳面世。
新发现的战国时期“豪华浴室”分别位于栎阳城遗址三号城内的两处建筑基址里,根据考古数据资料显示,这片建筑基址属于主要建筑宫殿之后的一组附属建筑,是当时的生活区。通俗地讲,就是皇宫里的后宫所在地。“发掘下去后,在小探方里有几个让我们非常吃惊的发现,集中发现了三个浴室,实际上是在一个大房子里头有两个浴室,在另外一个房间发现了一个浴室。”刘瑞说,从房屋的布局来看,这两处浴室都是豪华的大套间,不仅地面上铺设地砖,而且墙壁上还镶嵌着纹饰精美的墙砖。在浴室的排水口上方,还保留着木头的痕迹,所以推断这里曾经铺有木板。在一处浴室隔壁的房间还有个壁炉,可以提升室内的温度。
有专家根据建筑的格局和东南位置的浴室面积较大推测,东南位置的这处浴室可能为秦国国君的专用浴室,东北侧的浴室则由后妃使用。据了解,这样设施齐备的浴室遗址,可能是全国现存最早的。
“之所以认定这些遗存属于浴室建筑,是因为地面上有地漏设施。类似的浴室设施曾在秦咸阳宫遗址和汉桂宫遗址等地发现过,但这些遗址的年代都晚于栎阳遗址。秦国以栎阳为都城的时间并不长,其间只有秦献公和秦孝公两任国君,他们也是这些浴室可能的使用者。”刘瑞说,专家们根据目前的发现,推测了两种可能的秦国国君沐浴方式:国君进入浴室的房间后,站在木板上,由太监或宫女举着盛水的工具,从上往下给国君浇水沐浴。水流从木板渗入下方的坑道,最终通过排水孔进入下水道。另一种方式是国君站在浴室的地面上,污水流向较为低洼的排水孔,最终排向室外。
另外,考古人员在浴室旁边还发现了保存完整的排水管道等设施,他们推测,国君和后妃的这两间浴室,应该是共用了一套排水设施。排水管道的发现表明,秦国的工匠在皇宫修建之初,就已经对浴室和排水设施进行了精密的设计。而如此完整的、带有排水设施的战国时期秦国的“王家”浴室,在全国还是首次发现。
秦人为何频繁迁都
栎阳不像咸阳那么有名,可是历史上一件影响秦未来的大事却在该地发生了,那就是“商鞅变法”。文献记载,公元前383年,秦献公将秦国的首都从陕西凤翔的雍城迁至栎阳,至此,栎阳成为了新的“秦都”,存在约35年。其间发生了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为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改革必须立信。为了让秦国百姓确信变法的“言必行,行必果”,商鞅在栎阳城南门上演了“徙木立信”的一幕。自此,变法举措一一实施。
公元前356年,在栎阳,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了第一次变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五大方面。“商鞅第一次变法实施6年后显示出了非凡的改革成就,丰衣足食,牛马成群,为秦国提供了强大的战争财力。”西安文化学者杜尚俊说,公元前355年,秦孝公终于可以与魏惠王在杜平会盟了,此次会晤被看作是秦国政治地位提升的重要标志,它结束了秦国长期不与其他诸侯国会盟的历史。在此基础上,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高调从栎阳迁都咸阳,使秦国的整个战略布局又一次东移。
在秦国的历史上,历经了“九都八迁”,秦人缘何如此频繁迁都,这九都都位于何地呢?杜尚俊告诉记者,公元前897年,秦先祖被周王赐为附庸,得到了一块封地“西犬丘”,位于今天甘肃礼县,也是秦的第一个都城所在地。根据史书记载及考古资料,此后秦国先后迁都至秦邑(今甘肃天水清水县附近)、汧城(今陕西陇县)、汧渭之会(今宝鸡,汧河与渭河交汇的临近区域)、平阳(今宝鸡陈仓)、雍城(今宝鸡凤翔)、泾阳(今咸阳的泾阳)、栎阳(今西安的阎良),直至公元前350年定都咸阳(今咸阳),迁移方向非常明确,一路向东,最终建立了大秦帝国。
当时秦人为何频繁迁都、迁都有着什么样的作用?据专家介绍,西北地区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秦人为寻求更好的发展环境,不断东迁。也有专家认为,秦人最初可能因为受到外族的威胁而东迁。但不少专家认为,秦人东迁完全为了秦人自身的发展,其都城的地形越来越开阔,土地越来越肥沃,交通越来越发达,迁都其实也是一个不断选择和利用地利的过程。
筹建考古遗址公园保护栎阳城
10月10日,在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西安市文物局、阎良区政府联合举办的秦汉栎阳城考古学术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就秦汉栎阳城遗址及出土遗物进行了考察,并围绕考古成果展开精彩讨论。
“商鞅使秦栎阳城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影响最大的改革之都。法治中国从商鞅起,秦出天下从商鞅始。”考古专家白云翔认为,栎阳城遗址是历史文化遗产财富的宝库,对秦汉历史、秦汉文化及文化遗产都提供了新的物化载体。
栎阳城遗址周边是阎良区的蔬菜大棚基地,目前的考古发掘只能见缝插针进行。鉴于遗址的重要性和都城大遗址考古的特点,专家们建议应继续扩大发掘面积,真正搞清其内涵,在考古发掘成果的基础上做到规划先行,做好长期的考古工作规划和保护规划,在勘探发掘中要为今后的保护和展示利用做准备。专家们呼吁,科学保护利用秦汉栎阳城是为保护传承历史打下坚实的基础,希望地方政府本着“保护、管理、利用”协调发展的理念,尽快解决遗址保护的征地问题,进一步加强保护遗址的完整性,做到历史的文化遗产和现代的居民生活和谐共处,让考古发掘利用为当地文化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两周之后,阎良区政协组织部分委员、文史资料员视察了秦汉栎阳城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委员们实地察看了位于该区新兴街道新牛村的秦汉栎阳城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听取了秦汉栎阳城遗址考古发掘队领队刘瑞的情况介绍,为该遗址的保护利用建言献策。“保障考古用地推进考古发掘、2018年栎阳建城2400周年之际集中宣传推介该遗址、依托考古发掘建设秦汉栎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配合省市文物保护部门做好汉白渠申报全国文保单位……”大家一致认为,栎阳城遗址是阎良区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该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科学保护,追寻秦汉文明。
据悉,阎良区将规划建设栎阳城考古遗址公园,实现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不念过往,未来可期。栎阳城,这座历经沧桑的古城池将重放异彩!
本报记者赵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