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社会学研究:社会治理与社会发展质量”论坛综述
7月10日至12日,以“全面深化改革与社会治理现代化”为主题的中国社会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在武汉大学召开。本次年会共设53个分论坛,其中“质性社会学研究:社会治理与社会发展质量”分论坛由我院社会学研究所和陕西省社会学会共同主办。这是以“质性社会学”为主题举办的第六届分论坛,与往届相比,本次论坛选题涉及领域更加广泛,质性社会学的研究特色更加突出,参会研讨的代表来源更加多元。
分论坛上,石英副院长以“质性社会学”的定义为切入点,阐述了质性社会学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他认为,质性社会学是以质性研究方法解释、理解社会现象,以促进区域社会质量提升的社会学,其研究目标是促进社会质量提升。当前中国正在从注重经济“量”的增长向注重社会“质”的提升转变,社会发展质量已成为各方关注的重要议题。质性研究方法更能够深入解释社会现象的多种意涵,符合中国文化的内在特质,因此,从质性研究上升到质性社会学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围绕质性社会学及其研究方法这一主题,我院社会学研究所王旭瑞在发言中指出,质性社会学的提出与探讨,是对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特征和现实问题的回应。质性社会学致力于在深刻理解、阐释中国社会的基础上,运用学科的知识、理念,并通过学术实践,促进中国社会质量的提升。我院社会学研究所杨红娟论述了质性认识的中国文化基础及其现代意义,指出质性认识的形成,有其历史的、文化的基础,中国文化的思维特征与质性认识具有一种天然的契合,从质性认识的视角重新考察中国文化及其思想的特征与内涵,阐述了中国文化思想的当代意义。我院社会学研究所谢雨锋围绕社会工作教与学的关系,提出社会工作实践的目的在于在行动中反思、增能,而西部社会工作课程的教与学过程恰恰为实践社会工作的理性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我院社会学研究所吴菲霞认为,伦理问题在质性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从规范伦理和德性伦理两种不同的伦理学形态入手探讨质性研究的伦理问题。
围绕“社会治理”这一议题,与会代表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社会学系赵晓峰提出了“公域、私域与公私秩序”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分析中国农村基层半正式治理实践的存在空间、实践机制及变迁轨迹,并以此为基础来探讨现代国家制度建构的社会基础问题,进而为当前农村的社会建设及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提供理论参考。我院社会学研究所高萍探讨了社会工作介入贫困治理领域的必要性与基本实践,为改变陕西贫困治理现状提供了一系列对策建议。我院社会学研究所田丽丽指出,当前社会治理面临着风险社会特征凸显、非政府组织社会参与不足、政府权威受到挑战等复杂的社会形势,而社会工作具有风险管理、深层服务、促进社会参与网络形成等功能,在社区、个人、政府层面介入社会治理均有极大空间。我院社会学研究所张影舒认为,社会治理的现实基础是社会利益分化和权力中心多元化,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及上下互动的社会管理过程,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这正是治理理论与乡村天主教社区的结合点所在。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孙健分析了“茂名PX事件”显现出的政府社会治理体系中危机公关方面的问题,指出政府是突发公共事件危机公关的主要角色,应建立危机公关管理体系,健全双向沟通机制,从而成功的解决危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钟颢、龚雨薇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出发,探讨和分析政府、企业、环保NGO和城市居民(公众)为主的多元主体之间的利益诉求,平衡和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从而为更好更有效地治理城市大气污染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依据。
在社会舆情治理方面,我院社会学研究所张春华认为,网络舆论也有其自身的生态逻辑,它是一个由多种生态元素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从生态逻辑视角对当前网络舆论生态的表现及特征进行分析与诠释,对全面客观了解舆情现象,加强舆论生态治理,实现舆论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我院社会学研究所聂翔表示,加强舆情治理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引领社会进步,同时防止对社会治理秩序造成破坏。通过对“兰州水污染事件”的剖析,提出要重塑地方政府作为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建立政府为主的多方共同参与舆情治理的新思路。我院社会学研究所吴南认为,宗教领域网络舆情是从个体到网络、从个人信仰到共享故事、从个体认知到对话、从行动到互动的过程。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创新社会治理机制,以化解舆情发展过程中价值多元化、利益多元化碰撞、冲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