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书记探访贫困村:77岁村民与猪同处一室(图)

25.11.2015  12:55

  编者按 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怎样才能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脱贫?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深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就此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在深入3个贫困村屯、走访29户贫困户,了解贫困现状、剖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的基础上,就如何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了有参考价值的意见。现将调查报告全文刊发。

  今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会议广西代表团审议时,叮嘱我们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在国家推进脱贫攻坚的新阶段,如何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脱贫?我来到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罗城县,就此问题进行调研。罗城县地处大石山区,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全县总人口38万人,其中贫困人口超过10万人。两天时间里,我重点深入到东门镇榕木村寨洲屯和四把镇棉花村上新屯、下新屯,先后走访29户贫困群众,召开两场座谈会,通过“解剖麻雀”,力求为全区打好脱贫攻坚战理清一些思路。

   走进贫困村

   交通条件差、房屋简陋、资源匮乏等,是贫困地区相似之处

  广西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棉花村上新屯是典型的大石山区贫困村屯。这是屯中的人畜饮用望天蓄水池。 廖光福摄

  滇桂黔石漠化区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广西片区涉及7市35个县(区)。榕木村和棉花村就坐落在这片区内。榕木村寨洲屯共有76户351人,其中壮族人口占95%,在近期开展的精准识别试点初评中,寨洲屯贫困发生率为44.41%。棉花村是一个仫佬族聚居村,我所到的上新屯有26户85人、下新屯有19户83人,2014年贫困发生率分别为89.41%和100%。

  贫不贫,在通行。从榕木村委到寨洲屯是一条5公里长的狭窄砂土路,坑坑洼洼,村民反映,由于交通不便,他们卖猪的价格比通水泥路的村屯每斤要便宜1至2元钱。通往上新屯、下新屯的是更加崎岖陡峭的砂石路,两车相会,需要大老远就停下来相互避让。两屯之间由一条小土路相连,村民只能步行往来,屯里孩子要走上一个多小时到山外去上学。要致富先修路,这里的老百姓有更深的感受。

  富不富,看房屋。一个村子的贫富程度,往往从村民的房子就能看出眉目来。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族村落,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有半干栏式和全地居式。老式建筑人畜混居现象较为普遍,房子分上下两层,牲口“”底层,比较低矮;上层住人,木地板,木板墙,也有的是泥砖墙;顶上还有个阁楼,一般用来存放粮食。村民们打趣地说,底层是“畜牧局”,中间是“人事局”,上顶是“粮食局”。寨洲屯就是这种类型的壮族村,有55座泥坯或木板房,其中17座是危旧房。有的村民住房十分拥挤,吴世文、吴世相两兄弟家共8口人,各自只有一间8平方米的卧室,共用一个客厅。类似情况的家庭还有吴代居、吴世员、潘代军、潘代友等农户。上新屯、下新屯是仫佬族建筑风格,房子不大,小院落、高地台、青瓦顶、土砖墙。听一村民说,自家房子是爷爷的爷爷盖的。村里这样的老房子还有不少,有些年久失修,墙面、屋顶、房梁等受损严重,透风漏雨。村民吴天能家住房拥挤,77岁的老母亲只得与家里养的猪同处一屋。

  在这3个屯调研,遇到的不是老人、妇女,就是小孩,很少见到青壮年。村干部说,寨洲屯有一半以上的劳动力长年外出务工,上新屯、下新屯平均每户约有一人在外务工,有的甚至举家外迁。下新屯吴天壮夫妻长年在外务工,只留下年近古稀的老父母在家相依为命。也有不少家庭是年轻父母外出打工,把年幼的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去带。因为贫穷,村里还有不少男人娶不上媳妇。寨洲屯超过40岁的光棍有8人,上新屯有10名中年男子没娶媳妇。外村姑娘不愿嫁到穷村来,加上仫佬族有男子“两边走”和入赘的婚俗,上新屯有13人入赘到外村、1人“两边走”。

  脱贫致富需要一定的资源条件。比较而言,寨洲屯自然条件好一些,全屯人均耕地0.9亩,还有一些林地和开荒地,水源也不缺。屯长说,以这样的条件,只要把基础设施搞好,把产业发展起来,是不会过穷日子的。上新屯、下新屯的条件就差多了,人均只有5分地,还七零八碎,说“草帽一扔盖块地”也不算太夸张。这里降雨量并不少,但属喀斯特地貌,水都从地底下漏走了。我看到一个山石围成的水柜,内壁长着“绿毛”,水面还漂着一些腐烂物,几根细细的管子把水引向村民家,这就是他们主要的饮用水源。冬天水枯了,只得翻山越岭到4公里外去挑水。实在是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村民们最大愿望是迁到山外条件好一些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