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前的居民购货证长啥样?西安八旬老人家中存百余张老票证
“我们那时候买莲花白、胡萝卜也还得要购货证,现在莲花白扔在路上可能都没人捡。”83岁的老人杨晏家住西安东风仪表厂福利区,家里存有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百余张旧粮票和购货券,由于当年没用这些票,慢慢攒下来了。
在杨老先生家里,华商报记者见到这些老票证,其中有33张购货券、48张猪肉票、36张食用油票,《标准粉购买记录卡》、《户粮关系在家职工工种定量变动通知卡》全国通用的粮票27张,陕西粮票10张,还有几张北京、河南、四川的粮票,老人告诉华商报记者,这些外地的老票证,是当年出差时没用完带回来的。
其中还有一本“西安市第三商业局”1981年签发的《西安市居民购货证》,供应人口包括夫妻俩和两个孩子,有一家人在八十年代买煤炭和其他商品的购买记录。手工填写记录的其他商品有“81年冬葱已供”、“81年莲花白已供”、“81年萝卜供过”、“82年胡萝卜已供”等。杨老先生说,当时买菜要持购货证去菜店购买,但是经常没肉或者要排队。“记得当时在我们福利区菜店买不到韭菜,我骑车去长安的韦曲才买到,买肉得去小寨的肉店排队。”48张猪肉供应票是“西安市食品公司”1992-1993年发行的。
33张购货券是“西安市革委会第一商业局”、“西安市革委会生产指挥部财贸办公室”在1969年和1975年发行的,标注着1份或者0.5份。老人说购货券可以用来买瓷碗茶壶等生活用品,但已经记不清1份购货券在当时可以买什么,购货券只是获得购买资格,买还需要花钱。在购货券的背面,印有“本证系无价证券,不记名不挂失,允许互相转让,严禁倒贩卖。”
“粮食和副食都是凭本凭票,基本足量供应,但有时候还不够。像大衣柜、手表、缝纫机、自行车、电视机等,都是‘有钱买不到’的东西,必须要凭票购买,也是一票难求。”
据了解,凭票供应是计划经济时期物资严重匮乏的一种消费方式,改革开放后逐渐取消。这些老票证背后,是那个年代千家万户生活的真实写照。
编辑:罗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