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陕西作家急盼有几匹马跑在前头

16.10.2014  10:59

  陕西欲锻造文学新梯队 贾平凹:他们仍需仙人指路

    去年,陕西省作协在北京召开了“文学陕军再出发”研讨会,提出了推动陕西文学持续发展的构想,其中重中之重就是培养有潜力的文学新人,锻造一支有一定实力和知名度的青年文学陕军队伍。今年《中国作家》杂志推出了文学陕军新梯队小说专辑。

    由鲁迅文学院与省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陕军新梯队小说研讨会昨天在北京举行。包括雷达、陈晓明、白烨在内的专家学者共同为文学陕军新梯队的小说创作把脉问诊、出谋划策,并对陕西的八位青年作家代表的作品进行了一对一的点评。正如贾平凹所说的,“他们仍需仙人指路,他们仍需宝鼎炼丹”。

    陕西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景俊海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陕西青年作家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深入贯彻全国文学艺术家座谈会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正确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带头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承担起对民族文化、社会道德应负有的责任,感召群众,引领风尚,凝聚正能量。要扎根秦地,积极挖掘、提炼陕西干部群众在“三个陕西”建设中的生动实践,讲述好陕西故事,传播好陕西声音。要继承文学陕军的优良传统,以文学陕军再出发为契机,重塑陕西文学发展体系,创新陕西文学发展模式,培育陕西文学新军,努力开创陕西文学发展新境界,续写陕西文学新的辉煌。

     贾平凹:陕西作家急盼有几匹马跑在前头

    在《中国作家》专辑上,贾平凹以“一群正在生长的树”形容陕西的这些青年作家。“他们说城里的话,乡里的话,甚至是酒后的话,梦里的话。他们面目各异,神态不同,但说得认认真真,说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贾平凹评点题材的多样化透露了当下陕西青年一代写作者可喜的一面,讲述方式、语言风格的多样化是这一代写作者的另一个特点。“他们还年轻,像是一棵棵正在生长的小树,我相信,扎根在陕西这片文学的沃土上,只要勤施肥,多浇水,多修剪,他们终有一天会枝繁叶茂,最终长成一道迷人的风景。

    贾平凹因有要事无法参加昨天的研讨会,他委托省作协副主席李国平现场读了自己的发言。“上次研讨会是从大的层面上对陕西文学的一次把脉,会后我们做了大量工作,组建了新的梯队。

    这次来京的陕西新作家一共八位,分别是王妹英、寇挥、周瑄璞、张炜炜、贝西西、范怀智、王宏哲和杨则纬。贾平凹评价:“他们不是陕西文学新力量的全部,但绝对是中坚。在全国性的刊物、出版社也都发表、出版了相当多的作品。但如何能让他们成熟,能在全国文坛上跑到第一线,他们仍需仙人指路,仍需宝鼎炼丹。小学生需要小学老师,研究生需要博导。我们就是上门来拜‘博导’指点的。八位作家集中发表了八部作品,从中能看出他们的气象。有了具体的作品就好谈。他的长处如何,短处如何,以后怎样发展,有什么话都可以谈。他们还在成长期,需要鼓励更需要批评。中国文坛很大,但不能忽略和抛弃陕西,陕西作家很多,但急盼有几匹马跑在前头。城市里没有几个地标建筑这个城市就平庸,文学也是这样,陕西文坛急需有一些树木长大。

     阎晶明:陕西文坛传帮带的精神非常可贵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阎晶明感慨,“陕西文学有这么多大师、大家,既是一种优势,也很容易形成焦虑。”他认为目前陕西作家的代际关系中,超越难度很大。“陕西文学的特点是既具有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又对当代现实生活密切关注。陕西作家是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深厚人文精神的群体,是非常勤奋的创作者。”阎晶明同时认为,陕西前辈作家给予后辈作家创作的平台,陕西文坛这种传帮带的精神非常可贵。

    在谈到文学陕军新梯队小说的艺术状态时,《中国作家》主编助理陈亚军认为,与全国同类作家相比,陕西青年作家有着独特的表现,“总体平稳,文字少浮躁。现代意识更强烈,心灵更自由。对上一代作家有所承继,依然体现着社会责任感。

    如何使陕西文学再出人才、再出作品、再上层楼?与会的八位专家也对八位陕西青年作家做出了一对一的点评。评论家、原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雷达认为王妹英的作品纪实色彩强,但生活与艺术不平衡,如璞玉没有经过打磨。《文艺报》总编梁鸿鹰读了寇挥的小说后称触动很大。贝西西刚刚获得《中国作家》短篇小说奖,北京作协副主席刘庆邦将她的作品与汪曾祺的小说对比后,赞其富有想象力。中国当代小说学会会长白烨点评张炜炜从网络起家,但严肃文学造诣较好,白烨还一口气点评了寇挥、杨则纬,并表示:“陕西文学氛围前所未有的好,这是东风,要借势而上。”沈阳大学教授孟繁华点评范怀智的场景描写令人震撼。社科院研究员陈福民点评周瑄璞小说写出了宿命感。鲁迅文学院研究部主任郭艳认为杨则纬的写作具有80后写作的特征,并建议其写作要注意给人物多面性。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则表示,读王宏哲的文字是美好的经历,体会到了陕西文学的另一种魅力。(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作者:王锋)

    >>文化评论

    切莫“秋风吹散马蹄声

    省作协带着“八匹马”进京了,这是写小说的八个“陕西娃”,《中国作家》杂志刚刚为他们推出了“文学陕军新梯队小说专辑”。这被视作继去年“文学陕军再出发”后,陕西文坛再度进京集中亮相。

    尽管带去了“八匹马”,但首须直面的现状是,陕西青年作家目前在国内文坛鲜有“一马当先”者。作协率众“”进京求教,其时机适当,其队伍可观,其诚意可感。尤其贾平凹发言稿颇为恳切,甚至不无“溢美”,如,既言“集中来听指导意见”,又言“他们仍需仙人指路”,进而请京中高人“说什么话都可以,因为他们还在成长期”。在此做一未尽恰切之喻,就好比,一位高手尽管可能武功盖世,但他自家子弟,往往自己没法教(或因下不了“狠手”,舍不得打、骂之类),往往会让他拜入别门,或者令他奔赴三山五岳,去寻名师、访高友,日久天长,有所进益。而北京向来是文坛“核心地带”,一众人马奔赴此地,求教之诚,概可想见。

    效果当然有。遥想当年“陕军东征”,五位“老陕”的五部长篇几乎同时在京推出,当时条件下,论厚度、质量、影响,可谓一时之盛,且以后屡被提及。至于去年“再出发”,此番“新梯队”,则与廿余年前“东征”略有不同,此番并非简单去“推书”或“造星”,更宜视作再次“大爆发”前的一次次“把脉、加油、蓄电”,是不断在厉兵秣马,不断“行进中变换队形”,是调整不已,只待他日诸条件完备,一飞冲天,群飞成阵。

    贾平凹就此次会议所谈之话,“仙人指路”当指外因,是请各路“仙人”指点这几匹“”为代表的陕西作家群,而“宝鼎炼丹”则重在提醒作家要好生去练内功,纵有“高大上”之宝鼎,纵有高人指来点去,最终,路要自己走,丹要自己炼。内外兼修,假以时日,大成可期。相信没有任何人会奢望,靠一次进京、一次研讨,便能毕其功于一役,从此,津津于大家个个“江湖上传名号”,风光无限。若存此想,其陋可知,于文学之途,能走多远,能成多大气象,估计答案自明矣。

    相信发言稿中有一句,足显赴京求教者们之迫切,贾平凹写到,“陕西作家很多,但急盼有几匹马跑在前头”。看看,“”而且“”,不但要让他们“”而且期待能够“在前头”,足见倚重之深、寄望之殷。这八匹被拉出去遛的“”,相信足够优秀,不会是北上遛了一圈之后,只是见了些高人、吃了些“好草”而已。适当时,这“八匹马”甚至更大的陕西“马群”之中,至少跃出一匹堪称“一马当先”者,方不负文坛及读者厚望。毕竟,文学不是“运动战”,不以“人海战术”取胜,最终,骏马一匹,大树一棵,其影响,似乎足以盖过万千驽骑、无边草海。

    令人感奋者,文学陕军,“老人”们笔耕不辍、影响犹在,而“新梯队”之建设,确乎也在逐渐成形。各种文学刊物及报纸副刊上,以各种体裁、各类题材,不断有新老面孔交相“辉映”,今日开一花,明日绽一朵。此番“新梯队”,愿“八匹马”进京“受阅”后,带着殊为难得的“一对一”辅导的硕果,“马蹄催趁月明归”。而归来后,有所思、有所望、有所变,而不要一番热闹过后,“秋风吹散马蹄声”,徒留一些“概念”如雷般轰鸣、如云般缥缈,而群马散乱,遑论“一马当先”!不过,相信以文学陕军之整体素质,谅不至此。

    愿早日有“一马当先”者,啸鸣于文坛,以陕西文学新梯队之名义。(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作者:王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