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催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花结果”
要更好地利用资本市场功能,推动更多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
■本报记者 朱宝琛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中采咨询日前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采购经理指数(EPMI)为55.1%,比上月上升4.7个百分点。
中采咨询分析师于颖认为,9月份通常为制造业旺季,EPMI表现良好,彻底结束了前2个月低位徘徊的局面,分项数据全面走高,虽然存在季节性因素,但季调后数据仍然高于往年,显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强劲。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七大类。
专家表示,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的“催化剂”。资本市场能够将社会上大量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通过证券基金等方式转化为长期资本,可以解决传统方式下银行因新兴产业周期较长、风险较高而投资不足的问题。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快速、附加值高,可以为资产增值提供平台,构造“双赢”局面。
同时,资本市场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最为成熟的市场化资源配置机制,因此,在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更好地利用资本市场功能,推动更多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由资本市场首先对其进行筛选和培育,在市场选择的基础上,再由政府对具备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的产业和企业进行扶持,将政府“有形的手”与市场“无形的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科技创新、资本孵化和政府扶持相联动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模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经济发展
2014年以来,在全球经济调整分化和国民经济“三期叠加”的复杂背景下,经济增速由高速转向中高速,新的增长中枢和新阶段的经济平衡尚待确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证券市场也充分发展其价值发现和融资功能,大力推动战略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壮大与发展。
综观2015年上半年上市公司经营情况,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沪市整体经营业绩趋缓的的情况下,沪市战略性新兴相关产业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07万亿元,实现净利润525亿元,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增速高于总体上市公司水平。同时,实现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456亿元,同比增长41%,体现了良好的经营质量。其中,相关重点产业业绩表现良好。
作为市场发展的新兴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吸收投资的能力也不断增强。2014年上半年,电子设备制造业、信息技术业、专用设备等新兴行业吸收投资的增幅,较去年同期增长约2倍以上。相关公司的资产投入也不断扩大,经营实力不断增强,如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业的资产投入增幅均达到30%以上,远超市场平均水平,显示出强大的发展后劲。
与战略新兴板的大力发展相适应,资本市场对战略新兴产业的成长潜力也日益信赖。自2013年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股价连续两年涨幅超过30%。2015上半年来,与新兴产业有关的公司市值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占沪市总市值的比重也由上一年的14.51%上涨到16.70%。
同时,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中领军企业不断涌现,形成一批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领军企业。2015年上半年,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上市公司中当年营业收入超过40亿元(全部上市公司营收前25%)的公司数达到50家,比去年同期增加8家。部分企业已成为行业内世界顶级企业。例如中国中车在世界铁路设备制造业中就展现出很强的竞争水平。
“中小创”成强劲引擎
伴随一系列推进改革创新的政策出台,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以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为代表的中小企业在执行国家发展战略和推进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积极的效果,业绩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深交所提供给《证券日报》记者的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中小企业板767家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5万亿元,平均营业收入13.69亿元,同比增长9.60%;实现净利润782亿元,平均净利润1.02亿元,同比增长29.13%。471家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占比61%,其中120家增长比率超过30%,63家超过50%,26家超过100%;455家净利润同比增长,占比59%,其中227家增长比率超过30%,157家超过50%,97家超过100%。
中小企业板中的战略新兴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企业2015年上半年业绩优异,发展前景良好。数据显示,244家战略新兴产业公司,报告期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60%,净利润同比增长28.47%。63家生产性服务企业,主要分布在信息技术服务、第三方物流、节能环保、电子商务、品牌建设领域,报告期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增长40.54%、122.99%。生产性服务企业的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及净利润的同比增幅远高于中小企业板平均水平,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公司表现出良好的增长潜力。
新兴产业轻资产、高风险的特征决定其难以依靠传统的银行信贷资金支持。创业板的诞生有利于改善这一局面。创业板市场化的发现机制为新兴产业和资本提供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加快了科技成果的产生和向生产力的转化。
创业板拥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354家,占比达73.1%,形成了显著的聚集效应。在资本市场的支持下,公司实现了快速发展,2015年半年度平均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达4.52亿元和0.5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33%和25%,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创业板满足了战略性新兴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的融资需求。2014年,收入规模达到10亿元的创业板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达76家,低于3亿元规模的81家,占比分别为21.5%和22.9%。
同时,创业板市场构建了科技资源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的有效模式,有力推动了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354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发1853亿元,2015年上半年每家公司平均研发投入2532万元,研发强度达5.65%。204家公司拥有国家火炬项目,62家拥有国家863项目。对自主创新的投入使创业板公司保持了较强的盈利能力,毛利率长期维持在35%左右,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战略性新兴企业由于其轻资产、高风险的特征,长期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创业板的启动为创业投资提供了有效的退出渠道,吸引带动了大量的政府和社会资金流向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缓解其发展初期的资金难题并建立规范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创业板共有302家公司上市前获得创投的资金支持,总额达157.9亿元。
与此同时,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未来,创业板仍将把市场化的原则贯穿制度建设的各个层面。在注册制之下,创业板将会设置差异化的上市条件,淡化以盈利为单一指标的估值理念,更加贴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和现实需求。通过增设一套营业收入规模的指标和一套市值指标,适应目前尚未盈利但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投资者认可其价值的企业上市。同时,创业板正在积极研究目前在海外上市的企业拆除VIE相关问题,力争能以更高的包容度迎接红筹企业回归,让国内投资者得以分享企业高速成长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