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红网络的“秦巴奶奶”
73岁的陈桂刚做饭时,孙子张万露在一旁精心拍摄。本报记者马黎摄
做了一辈子的饭,73岁的陈桂刚不知道还能拍出来让别人看。
两年前,安康市汉滨区新城办枣园社区陈桂刚的孙子张万露返乡创业,为她拍了一条做饭视频发布到网上。视频里陈桂刚一头华发,穿着花上衣,对着镜头麻利地搅动一大盆面糊,准备做蒸面。
视频发布后,播放量突破几千万。陈桂刚瞬间被互联网大潮推上风口成了“网红”,一个叫“秦巴奶奶”的抖音号成为陈桂刚联结外界的通道。
枣园社区位于安康中心城区东郊,从巴山路主干道进去,七拐八拐,来到一处平房前,门前石板路上星星点点长着绿色的青苔,张万露和妈妈、姑姑一起回奶奶家。
老树上知了吱吱地叫着,陈桂刚家厨房榨汁机也吱吱地叫着。最近天气热,陈桂刚招呼着女儿、儿媳都回来,一起动手榨菠菜汁吃顿菠菜面解解暑。
手工榨了一半,女儿带回一个榨汁机。用过后,陈桂刚很满意:“机子榨的汁细,还不会糟蹋。”
当天,陈桂刚没有亲自上阵,只是摇着蒲扇站在后面看。榨完汁后,儿媳端着一碗翠绿的菠菜汁和面。陈桂刚探着身子看了一会儿,放下扇子,到后院去摘辣椒,一会儿炒臊子用得上。女儿在身后喊:“掐辣子时别用指甲,用剪子。”
这一过程,张万露用相机的视频功能认真地记录着。因为喜爱摄影,张万露几年前入行互联网领域,刚开始偶尔回老家,遇到奶奶正烧火做饭,就会拿起相机拍。面粉加水和成浆,倒入双耳大铁盘,轻轻转动摊匀,上锅开蒸。片刻过后,一张白如脂玉、带着油亮光泽的面皮就出锅了,奶奶带着老茧的手轻巧地揭起来放在案板上,“当、当、当”,菜刀快速有节奏地起落。
“现在拍视频的人很多,都一味地追求流量,但我想拍摄一些有生活气息的东西。”张万露说。
因为做蒸面的视频,陈桂刚赢得273万粉丝。和别的美食视频不同,陈桂刚的视频里都是土得掉渣的农村家什。烧柴火的土灶,一口搬不动的大锅,几间普通的砖瓦房,一个四周长满蔬菜的小院子。
说起“网红”“流量”,陈桂刚其实并不了解,她只知道孙子喜欢摄影、爱拍照,以前喜欢自拍,现在喜欢拍她。“有时进门看见我做饭,就赶快拿相机。”陈桂刚乐呵呵地说。
陈桂刚认为是很普通的饭,都被张万露拍了下来。有一次陈桂刚做了一锅洋芋汤,洋芋切成片,放油炒后驱水煮熟。揭开锅盖,趁着热劲,她舀了满满一碗,放上辣椒酱美美吃了一顿,吃完一抹嘴笑了:“吃这比吃啥都好。”视频上传后网友纷纷留言:“好想吃一口。”“喜欢看奶奶做饭,好有食欲。”还有人问“辣椒辣不辣?”张万露给奶奶讲了后,陈桂刚才知道“原来城里人还欠这个”。
每次陈桂刚做饭,老伴也不闲着,在一旁添柴、烧锅、捣蒜、配料。最主要是最后饭好后,她的老伴一边吃着,一边喝着小酒,吱儿的一声白酒下肚,乐得额上皱纹叠起,网友也连呼“过瘾”。
一时间陈桂刚“走红”网络。村里很多人通过手机看到了陈桂刚,感慨地说:“别小看我们这一片地方,可是出人才哩!”
“对于几百万的粉丝来说,有时不光想看,还想品尝。”张万露很了解现在大家的心理需求,明白大家喜欢的可能就是体验简单朴实的生活状态。去年以来,“秦巴奶奶”的视频播放流量一直持平稳状态。“如果没有掉粉,说明已经有了稳定的粉丝。”看着粉丝量和流量,张万露觉得要很好地利用起来,让流量变现。
通过观察网友留言,张万露发现,播放奶奶做魔芋的视频,网友们留言想吃魔芋,播放吃面视频,网友们希望尝尝配面吃的辣椒酱。如果把当地魔芋和辣椒酱放在网上销售,那是不是一个非常好的渠道。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农业生产,但张万露想通过互联网新型媒体带动当地经济效益。
经过初次尝试,张万露获得成功。去年,张万露带货卖了40多万瓶辣椒酱,这些产品基本在当地食品厂采购,有时也去邻县采购。一时间农民的辣椒被大量收购,对当地的农产品销售起到了积极助推作用。
通过带货,张万露和爷爷奶奶成为新媒体中新型农民的领头人。去年五里镇一个村香菇销路差,找到张万露,通过带货后,当年销售香菇近5000公斤。现在有很多企业都来找张万露。但为保证质量,张万露并没有来者不拒。他说:“流量变现,重要的是要保证送到粉丝手上产品质量过关。”
陈桂刚在村里生活了大半辈子,从没出过远门,如今她和老伴的形象被设计成商标,印在了各种魔芋干和辣椒酱包装袋上。每件商品上老两口憨厚朴实笑容可掬,等待通过物流渠道送往全国各地,在互联网平台上和“小鲜肉”同台竞技。
编辑: 石悦琳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