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鲜活的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是人,是关于人的解放和发展的学说。但马克思所理解的人不是“纯粹”的、抽象的人,而是处于特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个人”。现实的个人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生成和展开的逻辑起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明确指出:“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正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马克思才引出了支配其理论大厦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深刻揭示了社会有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行规律。
“现实的个人”是处在特定的时代域、生活域中的具体的、历史的个人。这一概念的意义在于,它既是马克思“精神生产”所要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也是关于马克思本人“实景”性或“现身”性的指谓。换言之,马克思本人正是以一个“现实的个人”来关注“现实的个人”的,并在这种关注中从事着划时代的理论批判和创造。
要掌握马克思的思想、精神,就必须了解作为“现实的个人”的马克思。《向马克思学习》一书,全景式地刻画了作为“现实的个人”的马克思,为我们全面了解马克思提供了生动的文献资料。
在该书所展示的内容中,我们看到的分明是一位顶天立地的伟人和处在特定“时代域”和“生活场”中的有血有肉的马克思。马克思是一位具有伟大人格、世界眼光和人本情怀并创立了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巨匠;他怀着为人类而工作的初心,在盗取着真理之火中改造着旧哲学;《资本论》是马克思“四十年磨一剑”的杰作,体现着他做学问的精神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同时,马克思对自然科学有着浓厚兴趣,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当我们谈到马克思时,自然要提到恩格斯,因为在与恩格斯所保持的长达四十年的纯真友谊中,他们相互扶持,并肩战斗,共同创立了揭示着社会历史“来路去程”的马克思主义。
当代世界依然需要马克思。德里达就曾大声疾呼:不能没有马克思。在他看来,“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马克思因两项伟大发现即“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而成为“千年第一思想家”。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两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在新时代,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每一位中国共产党人不可忘却的历史任务。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向马克思学习》,就是我们了解和学习马克思、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手的、颇具分量的作品。
通过本书,我们首先要学习研究马克思的思想。这种思想主要是指马克思在实现哲学革命的基础上所创建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正是运用这样的观点和方法在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建立了共产主义思想,并在分析近代工业社会以来人类社会的演进历程时,提出了“世界历史”的论断。这些思想或论断,为我们在新时代不断认识和改造世界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遵循。
通过本书,我们更要学习掌握马克思的立场。这种立场就是站在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以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是马克思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初心。1835年,17岁的马克思在其高中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下了这样一段令人无比敬仰的话:“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为了这个初心,马克思颠沛流离、贫病交加,但矢志不渝、目标如一,从而使他的学说充满了感天动地的人文情怀。今天,我们要在新时代的实践中,认真学习和践行马克思这种可贵的精神品质,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坚定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以广大人民为主体而形成的“历史合力”中贡献一分力量。
通过本书,我们还要学习运用马克思的治学方法。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武器,而马克思的一生,在进行理论创造的实践中,也始终坚持着一种科学的治学方法和精神。这是一种诚实研究、冷静钻研、目标坚定并以批判为武器的治学方法和精神。马克思一再强调,只有在“深入的研究之后才能加以批判”。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曾写道:“我的见解,不管人们对它怎样评论,不管它多么不合乎统治阶级的自私的偏见,却是多年诚实研究的结果。”脚踏实地、诚实研究当然要以批判和创造为动力。正如《向马克思学习》一书所阐述的,马克思从1835年到1841年,从法学转向了哲学,从康德、费希特哲学转向黑格尔哲学,进而又转向对于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正是在这种批判中,完成了对旧哲学的改造。此后,马克思始终坚持否定的辩证法,始终坚持彻底的批判立场,忠实于实际,忠实于人民,以诚实的态度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创造和发展,为人类盗取着真理之火、自由解放之火。《资本论》无疑是马克思的不朽之作。这部巨著是马克思在“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社会及生活环境下,“四十年磨一剑”而成,几乎耗尽了他的心血。马克思在给朋友的信中曾谈到了写作《资本论》的感受和经历:“我为什么不给您回信呢?因为我一直在坟墓的边缘徘徊。因此,我不得不利用我还能工作的每时每刻来完成我的著作,为了它,我已经牺牲了我的健康、幸福和家庭。”而《资本论》的完成,为我们认识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有力而科学的工具。马克思的这种治学精神依然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今天,我们要面向正在发生变化的党情、国情和世情,排除干扰、抵制错误,在坚持和发展中,把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在林林总总的研究介绍马克思的思想、生平的著作中,《向马克思学习》一书以其全面性、通俗性而向我们刻画了一位鲜活的马克思,使我们对马克思的思想、精神、人格、情怀、生平等有了新的体认。一册在手,让我们走近既属于那个时代、更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不朽的马克思。
(作者: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编辑:王嘉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