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姑娘”路生梅坚守承诺扎根黄土地 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

22.08.2019  14:14

  1968年冬的一个早晨,一位瘦小的姑娘拎着小包从一辆卡车上走下来,满脸疲惫的她穿过窄窄的街道,走进佳县人民医院,她就是来自北京的路生梅。年仅24岁的她响应号召来到荒凉贫瘠的榆林佳县,当起一名儿科医生。自此,与佳县结下不解之缘,从门诊到手术台,从韶华到白头,这一待就是整整51年。

   初到佳县,被眼前场景惊呆——

  所谓的县医院就是墙皮脱落的两孔破旧窑洞

  作为一名北京姑娘,路生梅和那个时代的北京孩子一样,在后海划过船,在长安街上为毛主席和外国元首捧过花,她原以为毕业后会分配到曾经实习的北京积水潭医院或儿童医院,没想到的是,1968年,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毕业后,年仅24岁的自己会背上行囊,踏上西行的列车一路到达铜川,再从铜川转卡车到佳县这座小县城。

  “12月5日正值寒冬,我踏上北京开往西安的列车,汽笛长鸣,火车开动的一瞬间,我的眼泪哗哗往下流。从此就要离开自己的家乡,告别所有的亲人。在一个很冷很冷的隆冬早晨,我拎着小包,走过窄窄的街道,进入佳县人民医院大门,谁能想到我会在这里度过四十余年的日子。我不是来往过客,而成了这里的子民!”路生梅在《我的人生历程》一文中这样写道。

  “车上有人听说我要到佳县,就有一种‘谈虎色变’的感觉,说那里吃不上穿不暖,甚至都喝不上一口干净的水,根本不是人待的地方。”8月20日,75岁的路生梅告诉华商报记者,到佳县的第一天,她就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坑坑洼洼的土路,空旷的荒野中零星散落着几座坟头,所谓的县医院就是墙皮有点脱落的两孔破旧窑洞。

  刚到佳县那几年,路生梅想亲人、想朋友,每次收到家信都是眼泪决堤。当时,通往佳县医院的土路旁是一片荒野,还散落着坟头;老百姓喝的是浑浊的黄河水,但每天就供应一瓢;在陕北要住窑洞,可她连火都不会烧,只能睡冰冷的土炕……

  “那时候的我根本不会想到,在北京之外,世界上还有这么贫苦的地方,那种穷根本没有办法用语言来形容,‘糠菜半年粮、喝水靠驴拉’是当时佳县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路生梅感慨地说,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落差,让身在异乡的她不知偷偷地哭了多少次。

编辑:高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