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中国建造”增进民生福祉
实习记者孙瑜记者矫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筑业发展日新月异。创新建筑方式显著提高建筑质量,民生工程改变城乡面貌,百姓喜圆安居梦想;港珠澳大桥横卧碧波之上、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创造多个第一,一批超级工程擦亮“中国建造”名片;“光储直柔”建筑成功运行、北京2022年冬奥会一批低碳比赛场馆惊艳世界,建筑业朝绿色低碳转型……一系列建筑成就充分展现着我国建筑业的雄厚实力,彰显了强大的综合国力。
今年国庆期间,迎来开园一周年的北京冬奥公园红旗飘飘、花团锦簇。365天,这片1142公顷的土地累计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成为京西“新地标”。
“我家住在公园边上,从窗户一眼就能望见这里。我是看着这里从荒草丛生一点一点地变成冬奥公园的。”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街道滨和园社区居民李佳感慨,“过去莲石湖公园只通到新首钢大桥下,现在桥下空间打通,首钢园与永定河连在了一起。穿过大桥,滑雪大跳台也近在咫尺,拉近了我们和冬奥的距离。”
十年来,我国建筑业日新月异,工程材料优化升级,装备水平明显提高,施工技术持续创新,一大批具有世界顶尖水准的建设项目成为“中国建造”的骄傲与荣光。建设者们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让人民群众居住条件更舒适、生活环境更优美,并享受到更便捷的公共服务。
工业化建筑助力民生改善
2018年,48岁的魏东和家人离开低矮潮湿的平房,搬进了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位于深圳市坪山区田头社区的裕璟幸福家园。
裕璟幸福家园是深圳市首个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的高层建筑。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建筑师廖敏清介绍,装配式就是以“搭积木”的方式建造房子。先做好墙壁和门窗等,然后把这些零件组装起来,形成的就是装配式建筑。
装配式建筑能显著提高建筑质量、提高建设效率、提升绿色发展水平,系统解决工程质量通病,有助于延长房屋使用寿命。
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模块化建筑群北京亦庄蓝领公寓亮相并大放异彩,一个个黄绿相间的箱式房屋创造了“整体装配率92%”的奇迹。模块化建造将每个房间作为一个模块单元,房间的机电、管线、家具、装饰、幕墙等90%在工厂完成预制生产,运到现场直接吊装,实现了“像造飞机一样造房子”。即将入住北京亦庄蓝领公寓的大学毕业生刘强说,他对这个极具科技感的建筑充满了期待。
十年里,全国各地涌现出一个个温暖的“新家”:国内最大跨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总建筑面积达310万平方米的云南昭通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改造后的上海市中心城区最大规模城中村红旗村,福州三坊七巷历史建筑修复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学校、医院建设,以及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等一批民生工程,显著改变了城乡面貌,便利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姜万荣表示,这十年,是我国历史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十年。十年来,全国累计完成投资14.8万亿元,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5900多万套,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1.4亿多群众喜圆安居梦。
超级工程彰显综合国力
2018年10月23日,伶仃洋上,烟波浩渺,被称为世界桥梁建设史上巅峰之作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2019年9月25日,“超级工程”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以下简称大兴机场)如期通航。
大兴机场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施工难度最高的单体航站楼。走在大兴机场中,8根如同花朵一般的C型柱从屋顶延伸到地面,阳光从天窗中倾泻而下,坚硬的钢材编织出优美的“扎哈曲线”。初步统计数据显示,大兴机场的建设已经创造了40余项国际、国内第一,创下103项技术专利,65项新工法。
2020年初,在武汉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紧急时刻,建设者们昼夜奋战,用10天建成了火神山医院,用12天建成了雷神山医院。
这是令全球惊叹的“中国速度”与“中国奇迹”。按照常规流程,3万余平方米建筑量的项目至少需要两年才能完成,而两个医院的总建筑面积达11万余平方米。任务重、时间紧,建设者们采取集装箱拼接吊装、BIM技术模拟施工等硬核建造技术,大幅缩减了工期,圆满地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全力守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工程师李如生评价:“大兴机场、港珠澳大桥、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等一批代表性工程,是建筑业转型发展成果的浓缩和展现,也是‘中国建造’的最佳名片。”
世界级标志性重大工程,充分展现了我国建筑业的雄厚实力,彰显了强大的综合国力。如今,在世界桥梁排行榜上,各类型桥梁前十名中超过半数都是中国桥梁;我国“高、深、大、难”工程质量技术水平已位居世界前列,科技创新彰显出“中国建造”的品牌实力,“中国建造”成为了质量安全的代名词。
建筑业“走出去”的步伐也加快了。近年来,一大批以中国标准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在海外加速推进,高质量共建的“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持续涌现。由中国公司承建的“乌兹别克斯坦卡姆奇克隧道”项目通过精心组织设计、科研攻关,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结束了乌兹别克斯坦东部经济区与首都经济圈不通铁路的历史,在国际上彰显了“中国技术、中国速度、中国质量、中国智慧”,被誉为“一带一路”上的奇迹。
李如生介绍,这十年,我国建筑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对外工程承包遍布全球190余个国家和地区。2013年以来,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新签合同额总体持续保持增长态势。2021年,79家企业入选全球最大的250家国际承包商榜单,我国建筑业企业数量和业务占比从2014年开始蝉联全球第一。
绿色建造迈出低碳新步伐
刚工作一年的李峰站在办公室前自豪地说:“我们办公楼内的打印机、空调、咖啡机等电器,均被改造为使用直流电的设备,可直接使用光伏产生的直流电。停车场装备有双向充电桩,光伏发电高峰时,多余的光伏电量通过储能系统可为新能源汽车充电,夜晚或光伏发电不足时,新能源汽车可以反向为建筑中的其他用电端供电。”
这座“不一般”的办公楼是全球首个运行的“光储直柔”建筑——深汕特别合作区的中建绿色产业园办公楼。中建绿色产业园办公楼实现了建筑由能源的消费者向生产者、存储者与调节者的华丽转变,运行一年多来,节约用电超10万千瓦时、节约标准煤约33.34吨、减少碳排放超47%,相当于植树16万平方米……
“光储直柔”是建筑业朝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发展方向。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节能协会理事长江亿介绍,“光储直柔”建筑是将光伏发电、分布式储能、直流电建筑、柔性控制系统这4种技术相结合,实现节能低碳运转的建筑。
建筑领域是我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领域,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力量。李如生介绍,目前,全国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已经从2012年的400万平方米增长到2021年的20多亿平方米。2021年,城镇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84%,获得绿色建筑标识项目累计达2.5万个。目前,2134个绿色建材产品获得认证标识,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也使建筑产业链拉长变宽。
绿色建筑让居民生活环境、城市公共空间更加美好。2022年初,北京2022年冬奥会如期举办,一批极具科技感和中国风的比赛场馆惊艳了世界。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北京2022年冬奥会场馆首都体育馆、首体短道速滑训练馆、五棵松冰球训练馆等场馆均使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为世界贡献了一场最环保的冬奥会。从“水立方”变为“冰立方”——创造性的“水冰转换”同样很低碳。建设团队采用了可转换的钢架支撑系统和可拆装的制冰系统,在泳池中搭建了临时冰面,形成4条标准的冰壶赛道,大幅降低了资源消耗和碳排放。
十年来,建筑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底色越来越浓。蹄疾步稳,奋发前进,中国建筑业还将创造更多“绿色奇迹”。(科技日报)
编辑: 石彬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