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西迁精神”打通航道 ——大学之大,重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核心提示: 创新港的建设,是西安交通大学行动上的一次自我革命、思想上的一次自我重塑,也是“西迁精神”的一次自我丰富。
2019年9月7日,7000余名首批入驻创新港的西安交大新生齐唱《歌唱祖国》 谭金巍/摄
1955年10月26日至1956年9月10,短短320天。
一座建筑面积10余万平方米,能容纳6000名师生学习、科研、生活的大学在兴庆宫旁拔地而起。由此,创造了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核心的西迁精神。
2017年3月25日至2017年11月20日,短短240天。
一座建筑面积159万平方米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在渭水之滨傲然挺立。至此,西安交通大学“再次西迁”帷幕全启。
从历史方位看,63年间的两次“西迁”,有着惊人相似的“时代使命”。
“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需要,改变旧中国遗留的高等教育布局不合理现状,同时支持西部社会经济发展。”这是交大第一次西迁的“全部原由”。
“将大学的发展置身于‘一带一路’倡议,置身于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置身于西部大发展,整合科研、教育、转孵化、综合服务四大功能,以创新驱动新引擎的姿态,探索21世纪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形态,打造中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交大样板’。”这是西安交大再次西迁的“战略目光”。
“一个学校要振兴、要发展,就必须在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张迈曾说,这是交大123年办学历程中,最重要的一条启示。
两次“西迁”,让“西迁精神”从孕育、接续到丰满。不同时代,赋予“西迁精神”不同内涵。
思想大解放随“港”起锚
创新港规划和建设之初,一场思想大解放随之而来。
西安交通大学是否是创新港的唯一主人?
中国和西部是否是创新港的全部所属?
科技创新的内涵和发展目标是否仅是在新土地上“克隆”一个“西安交大”?
只有先从思想上明晰创新港的定位、理顺科技创新的主体,才能在工作中突破陈旧桎梏的藩篱。
作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以理工见长的高等学府,进入21世纪,累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60余项,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就超过5343项。
近三年来,年均发明专利申请量已超过2000件,2018年斩获中国专利最高奖——中国专利金奖。
西安交大有引以为傲的科研和学术成就,但毫不忌讳地讲,这些奖杯和证书,不少成了科学研究的终点,而未作为科技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起点。这是当下全国高校的“通病”,也是共同的痛点。
“创新港应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
“应当围绕优势学科发掘和培育新的科技创新增长点,强化前瞻性基础研究,实现创新港作为知识创造中心的时代使命。”
“西安交大应当以这些优秀的科技成果为抓手,以八大平台和一百多个科研基地为依托,吸引各类社会主体共同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尽快产出一批展现交大科技水平、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增强经济竞争力的优秀成果。”
一次次思想大解放,使“港”的定位、使命愈渐清晰。
“创新港不是要办一个新校区,而是要探索21世纪大学怎么办!我们要让大学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提供供给侧服务,进而引领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张迈曾说。
“港是什么意思,是有出有进,就是船进来了,货出去了。交大科技创新港就是人才进来了,知识出去了,不断地有进有出。”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说,希望创新港建设成为古丝绸之路起点上的聚变创新之源。
当理想日渐丰腴时,西安交大不得不面对“口袋干瘪”的窘境。
一年不到1亿元的基建费,按部就班搞建设,创新港仅基础建设就得70年。放眼地处东部发达省份的兄弟大学,新校园建设周期在10年以上的不在少数。
还有,西安交大已错过了高校扩建的“风口”,举债建设会成为被问责的“风口”。
然而,目光收回到校园,一片片曾经的空地上,悄悄地“生长”出不少临时建筑。那看似简易的铁皮房里,昂贵的科研设备。
于是,就出现个别费尽心思挖来的“宝贝”人才,不得不猫在“违建”里搞世界前沿科技的窘境。
谁都清楚,大学之大不再于大楼,但逼仄的物理空间已经成了制约西安交大发展的重要因素。
要想拓展物理空间,还要从拓展思想空间入手。
2015年7月1日,西安交大资产公司占股51%,沣西新区和西咸新区共同占股49%的创新港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建设资金的瓶颈一下子被打开。
不“唯”所有,但为所用。可以说,创新港从“娘胎”里带着开放和合作的“基因”呱呱面世。
人心齐了,事就格外顺。让人意外惊喜的是,创新港地址选在建筑最理想的砂石地基上。仅此,就能省近5亿元的地基处理费,更关键的是,能节省半年的工期。
从奠基那天起,两年半的工期进入倒计时,作为总承包方的陕建集团主动提出,要把创新港作为“群体鲁班奖”创建。
“过去是甲方要求乙方怎么做,创新港建设中是乙方要求甲方配合完成高标准建设。”西安交大相关负责人介绍,两年间,城乡建设部组织全国多批建筑专家,作为样板工程来观摩学习。
可以说,创新港的建设让西安交大人思想走向“蓝海”,“西迁精神”驶入全新疆域。
舞动吧,创新港陈雪江/摄
“不要等、不能等、
不需等、不可等”
2019年暑假前,西安交大发出通知,校管干部不放假,号召全体党员不放假。
“说实话,大家都没指望能放假。”每天清晨,高性能计算中心工程师张旭东博士开着“五菱宏光”一路向西驰骋,后备箱里满载着施工的各种材料和工具。
为了能让高算中心早日为师生提供服务,张旭东和同事们已数不清熬了多少个日夜。
这位2018年毕业并留校的博士生,在今年的毕业季向自己的导师丁向东教授发了一条微信:“入职一年,我体会到‘要想过舒服日子别留在交大’的含意,更品尝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滋味。”
无私奉献、艰苦创业这些“西迁精神”核心内容,在西安交大老中青不同年龄教师身上有着不同的呈现方式。
数学与统计学院从事基础教学工作,在理科院校里属“穷学院”。徐宗本院士看到学院在内涵建设中经费紧张,主动从自己科研经费中拿出500万元,用于学院的建设。
邱爱慈院士自筹资金200万元,在创新港捐造11亩“院士林”,并与候洵、李鹤林、郑南宁等多位院士一起挥锹植树。
机械学院创新港办公室里,200箱方便面整整齐齐堆放在房间的一角,成为一景。这些方便面还有些“来头”。
暑假期间,机械学院陈雪峰院长到一个企业调研时,对方得知学院不少老师在为9月的开学没日没夜忙碌,主动提出捐赠一批方便面。
“无所谓面子不面子,把有限的每一分钱用在内涵建设上,才是大家的主要心思。”机械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敏说,学院积累多年的“家底”,这个假期毫不保留地全部拿出来。
是什么凝聚起数万名师生在创新港里百舸争流呢?除了事业的吸引,更重要来自组织的力量。
从创新建设之初,校党委明确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发挥“关键少数”作用,充分彰显党组织的向心力。
于是,不当被动搬迁的“拎包客”,而做积极有为的“主人翁”,不是简单物理空间上的“西搬”,而是身心再出发的“西迁”,成为大家的行动自觉。
学校党委首先为自己定下一条,校级领导班子成员一人不落,全部入驻创新港办公。
一位省级行政部门领导感叹,不少高校建起的新校区,一届学生都毕业了,还不见校领导来办公,而交大的领导却是首批入驻者。
今年“七一”期间,材料学院功能材料师生联合支部,以组织的名义向全省14所材料学科党支部发出邀请,并得到积极响应,最终确定跨大学的“党建联席”制度。
“就是要通过组织的力量,为科研的交流合作搭建起一个平台。”功能材料师生联合支部书记潘毅,是一名80后“青拔”老师,他的目光瞄向各大学间优势学科的“合纵连横”。
数学与统计学院今年的课程排定后,发现老师们的课程都满满荡荡,下半年创新港新开的计算方法课排不出老师。
“我来带,无非就是牺牲一些陪同孩子的时间。”信息与计算数学党支部书记晏文璟老师知道后,主动承担下来。
“学校提出了‘不要等、不能等、不需等、不可等’工作要求,是动员一切力量担当作为的体现,也是新时代‘西迁精神’的传承与丰富。”数学与统计学院党委书记颜莉说。
“累死了,也要头朝着创新港”
在西安交大,有一个特别的现象,不少功成名就的院士、英姿勃发的教师还有青春年少的学生,常常把校党委书记张迈曾、校长王树国视为自己的偶像来“宠”着。
“啧啧,你看迈曾书记那一头银发,都是这些年累得。”年逾花甲的中科院院士管晓宏说到此,一脸心疼。
“我累死了,也要头朝着创新港。”西安交大校长助理程建设说,这是创新港建设最吃劲时,迈曾书记说出最提振士气的话,不少人听后眼含热泪。
“听说迈曾书记晚上经常做有关创新港的梦,跟连续剧一样,情节前后十分连贯。”青年教师祖建说,他的学生们特别关心张书记脸上不时冒出的“痘痘”,都知道那是压力太大的原因。
王树国校长被同学们亲切称为“小宝校长”,他的每一次公开演讲,在网络上都有很高点击率。
“现在,社会有很多方面已经走在了大学前面,很多颠覆性的技术,以及新的观念、理念,都不是出自大学,而是出自大学校园外,这让我感到很担忧,如果大学还不解放思想,主动变革,就要被社会边缘化。”面对媒体,王校长直抒自己对大学的忧心。
“大学应该打开围墙,主动融入社会,和最前端的那些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得站在潮头培养人才、开展研究。”面对现实,王校长谋划着西安交大的未来。
当过农民、当过工人、35岁破格提升为教授,而后成为机器人研究领域资深专家的王树国就任西安交大校长时55岁,同时任命的校党委书记张迈曾差半年60岁。
他俩上任后,交大的领导班子有个外号叫“711战队”。一周工作7天,一天工作11个小时。
有名班子成员半开玩笑地向王校长抱怨道:“校长,咱这干法集体违反劳动法。”
“你说这话不惭愧吗?我们错过了前两次工业革命,被历史边缘化了,这次工业革命给了我们绝好机会,如果再不快马加鞭,后人要戳我们脊梁骨。”王树国认真地回怼。
朝九晚五的日子被他俩带成只争朝夕,年龄的劣势成了抢抓机遇的动力。
一起指导创新港教室建设、一起调研创新港内涵建设、一起赴天津大学洽谈合作……
仅仅这个暑假,就数次出现张书记和王校长并肩作战的身影,而且配合十分默契。
“能动学院领导保证,8月25日,全部装修完工,这可是军令奖啊。”王树国坐着“捧哏”。
“定了,25号和能动学院的老师、学生一起在这喝咖啡。”张迈曾站着“逗哏”。
一捧一逗间,把能动学院的工作节点“掐”得没有一点退路。
只会一首陕北民歌的王校长,经常被张书记“包装”成歌唱家往台上推。一个笑嘻嘻会推,一个乐哈哈愿唱,轻松随性中,校园被染成愉快的海洋。
“他们之所以能得到大家的喜爱,不是因为行政职务,完全是干事创业的劲头和担当,也是师生对西交大未来的期许。”今年已从西安交大“本升研”的刘乐梁同学说。
“干就要干出个好样子。”这几乎成了张迈曾书记近几年的口头禅,是要求全校师生的,也是激励自己的。
编辑:王嘉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