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趟“慢火车”在秦巴山区穿梭了六十余年
中国铁路有两大追求,一是追求速度,如高铁;二是追求温度,如“慢火车”。
相比于高铁动车,绿皮普速列车被人们称为“慢火车”。这其中,就包括全国81对公益“慢火车”,它们大多开行在偏远山区,票价低廉、逢站必停,助力沿途群众脱贫致富。
有这么一趟公益“慢火车”:票价最高21.5元,最低1元;单程350公里,运行近12小时;跨行陕、甘、川三省,在秦巴山中穿梭了60余年。这趟车,是乡亲们的致富车,是孩子们的通学车,更是铁路人的使命车。
它,就是陕西宝鸡至四川广元间的6063/6064次列车——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开行的一对公益“慢火车”。
近日,在夏日里的一个清晨,蒙蒙细雨中,笔者登上从四川广元开往陕西宝鸡的6064次列车。8时50分,汽笛一声长鸣,列车正点开动。我们沿嘉陵江溯流而上,向秦岭缓缓驶去。
“咱乡亲们的火车”
在广元站检票口,不少老乡背着背篓、提着菜篮,早早地排队等待检票。背篓空着的老乡,是乘车去赶集进货;也有装满的,是到集市上卖货。
车队支部书记任斌介绍,检票时,有大件行李的老乡先上车,是这趟公益列车的惯例。笔者身旁,一位身着浅蓝色衬衣的大爷,眨眼工夫就搂起大背篓,一边箭步跨向检票口,一边回头招呼着老伴儿:“赶快!提前上,方便!”
站台上,本次列车长郑军立得笔挺,用对讲机提醒各列车员:“注意引导在小站下车的老乡,从中间车厢上车。”原来,一些小站站台短,中间车厢能靠站,两头车厢不能靠站。乡亲们行李多、物件大,乘中间车厢,下车时也能快些。
开车一刻钟后,估摸着乡亲们已安顿好,笔者便从所在的8号车厢移步至中间车厢。一进6号车,我们就看到了穿着军绿色外套、挎着黑色腰包的李大姐。
李大姐是四川广元人,去陕西燕子砭镇进桃子。“桃子进货1块3一斤,回广元能卖2块一斤。有了这趟车,做点小买卖补贴家用,日子才能越过越红火。”李大姐笑着说。
其实对列车员们来说,李大姐是几乎每趟都见的“老熟人”。熟成什么样?能唠家长里短,能紧急托付行李。除此之外还有“小温情”,李大姐说,她上这趟车常常是“包吃”,“这个馒头就是一名女列车员省下来给我的。”大姐手中的早餐馒头正冒着热气,仿佛诉说着列车员和乡亲们的浓情厚谊。
列车上,“老熟人”还有不少。82岁高龄的王大爷面色红润,有茬花白胡子,被列车员称为“这趟车最年长的常客”。
“孙子辈在江苏打工,我的营生都靠自己,从不拖子女后腿。”王大爷自豪地说,他能自力更生全靠这趟车,“从广元到燕子砭,乘汽车要30多元,这趟火车只要4元,这一下子就有得赚了!”王大爷笑了,眼睛眯成一条缝,接着说:“我晓得这个车是专门为扶贫保留的,铁路好啊,惦记着咱们!”
乡亲们把农副产品从山里卖出去,是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为了方便沿途百姓做生意,列车还专设了“供求信息栏”:“豌豆荚,4元一斤”“红薯苗20斤,5元一斤”“出售桃子50斤”……此外,市场地图、用工需求样样都有,难怪乡亲们都说,这是一趟“铁路公交”。
如果赶上了,车厢里就能做买卖。今天,周大叔十分欣喜,他从山上背下来的桃子,在列车上就开张了。列车乘务员宋大姐向我们力荐:“山里的桃子,好得很呐。”笔者动心了,买了一斤。咬上一口,真是香甜多汁!周大叔一边收钱,一边咧着嘴念叨:“今天又能挣100多元,这真是咱乡亲们的火车!”
就这样,“老百姓的火车”载着沿途老乡跑出了温度,跑出了有奔头的日子,也兑现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不变承诺。这些年,车长刘连瑞亲眼见证乡亲们的日子实实在在好起来。
“首先是穿,特别是冬天,现在乡亲们都穿得厚、穿得好,放在以前可不好说。再说用,许多老乡用上了智能手机,还会用微信支付。最后是住,条件可比从前好太多了。”说着,刘连瑞指向了窗外。
过了燕子砭站,多山间小盆地。车窗外,近处是绿油油的菜地,远处是一排排刷得雪白的二层农家小楼;家家户户的朱红色屋顶上,都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门前,都通上了水泥路。这样的日子,真有奔头。
“孩子上了这趟车,我心里就踏实了”
“河里涨水,渡船过不了,只能靠这趟车回家啦。”家住广元市朝天区军师庙村的赵莲樱,正接她的两个小孙女放学回家。赵大妈介绍,姐姐6岁,妹妹4岁,都在广元上幼儿园。
再往前走,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孩正津津有味地看着书,对座的奶奶介绍,坐这趟车是去城里的医院给孙女复查视力。“你呀,读书太用功,才五年级就近视了。”奶奶故作责备的语气里,满是疼爱。
一眼望去,这节车厢里满是学生和家长。任斌介绍:“列车沿途11个站点分布着24所学校,这是为沿途孩子们打造的‘通学车厢’,很受欢迎。”说着,任斌又领着笔者向前走,“你看,这几排还是专设的‘通学座位’。”
笔者看到,“通学座位”是深棕色的皮质座椅,每对座椅中间设有书桌,书桌上铺着整洁的格子图案桌布,靠窗的一侧还有书夹,每只书夹中有十几册图书。《西厢记》、《昆虫记》、《儿童文学》……随手翻开一本,书页已经微微泛黄,但仍然十分干净。坐下来,一缕清澈的阳光洒在窗边,微风从窗口钻进来,沁人心脾。看来,“慢火车·优生活”不仅仅是一句标语,更是孩子们的心声。
“有的学生爱读散文,有的学生爱看科幻,进书时都要考虑他们的喜好。更有的孩子看见书就特别‘馋’,缠着我们送书。”任斌介绍,每到开学季,不少单位会自发组织为山区孩子捐赠图书、文具,也会在“通学车厢”为孩子们举办多彩的活动,在秋季学期的“开学第一课”活动上,志愿者教孩子们下棋、唱歌、弹吉他,车厢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谈起孩子们的学业,郑军车长感慨:“别看山里的孩子天真、淳朴,但学习上肯吃苦,志气也不小,常常能看见他们在车上写作业。不少孩子在沿线乡镇读的小学、中学,依然能考上外地的大学。”
刘森、王义博和马文豪三位小学生,就是郑军看来“有志气”的孩子。小朋友们家住陕西省略阳县白水江镇,就读于略阳县城的嘉陵小学,马文豪的奶奶介绍,“同乡”加上“室友”的缘故,他们仨每周都会“抱团”乘车上下学。家务忙时,她也会像很多家长一样,把孩子们拜托给列车员照顾,“孩子上了这趟车,我心里就踏实了。”
一个半小时的列车车程,是孩子们的欢乐时光。交流考试成绩,谁都不甘示弱;比起个子,都说自己最高;谈到梦想,个个志向远大。想考去哪儿?王义博相信,经历了“强化训练”后,就能考去北京上大学。马文豪是班里的第一名,他说想考去上海,理由是父母在上海务工。刘森则“故作”成熟:“先努力考高分,走一步看一步。”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慢火车”,是“校车”也是“翅膀”,定能助孩子们飞出大山,勇敢追梦。
“看到老乡的日子过得好,什么都值了”
一路上,窗外的嘉陵江川流不息,车里的铁路人淌着真情。每到春运,务工返乡的乘客多。聊着,郑军车长想起一个发生在今年春运期间的小故事。
1月14日,旅客张运东一家三口乘6063次列车从宝鸡到广元。由于急着回家过年,他们赶到宝鸡站时已经是凌晨,顾不上吃饭。车开到秦岭站时,张运东找到列车乘务员说:“我们不知道这趟车没有餐车,我爱人有严重的胃病,如果再吃不上热饭,她身体可能受不了。”
郑军得知情况后,对旅客说:“别担心,我帮助你们联系前方车站,一定让你们吃上热饭。”郑军自掏腰包,在宏庆站订了三人份盒饭,列车靠站后,张运东一家都吃上了热气腾腾的午饭。“保障老乡顺利回家过年比什么都重要。”郑军自豪地说。
因为坚守,也常常被感动。郑车长又讲了一个故事。
一周前,车队帮一位小伙找回了遗失在座位上的手机。本来稀松平常的一件事,小伙却专程上车找到郑军:“我在车头给您留了东西,请务必收下。”到车头一看,桌板上留了个大西瓜,还压了封感谢信。
原来,小伙是山里考出去的大学生,对这趟车感情很深,打小就记得很多列车员的模样。天热了,他想让叔叔阿姨们吃口西瓜,消消暑。郑军读了信,鼻子一酸,胸中涌起了一股暖流。
下午3时许,列车抵达甘肃境内的两当站。任斌起身,指着车窗外“红色两当,智慧西铁”标语说:“当年的‘两当兵变’,就在这里发生。广元有苍溪红军渡景区,再往前,就是革命老区陕西,红色景点数不胜数,所以也有人称这车‘红色旅游列车’。”
事实上,乘上这趟列车,不仅能读到红色故事,更能忆起一段燃情岁月。列车专设一节“回忆车厢”,车厢两侧挂满了老照片,如1958年元旦宝成铁路正式通车的剪彩照。任斌介绍,时常有老一辈建设者来到这里,回味他们英勇无畏、热情似火的青春。
从建设者到守护者,铁路人的使命代代相传。魏师傅今年50岁,是宝成线的一名线路工,负责养护铁道。“我是‘铁三代’了,爷爷就是从四川过来修宝成铁路的。”他告诉笔者,望着这崇山峻岭,会不时想起学生时代脍炙人口的课文《夜走灵官峡》,“爷爷那代人条件多苦啊,给我们留下一笔精神财富。”
接着,魏师傅话锋一转:“都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这代人的使命,就是守护好这趟公益列车,让沿途百姓脱贫致富。如期实现的那天,爷爷一定会很开心。”到站了,魏师傅和工友们下车了。他们提着工具包,肩并着肩,沿着铁道走远……
下午6时,车到秦岭。任斌感慨:“赏着沿途的景,咱铁路人的幸福感高啊!这郁郁葱葱的秦岭,到了秋天一片金黄,冬天则是银装素裹,一年四季各有趣味。”
每经历一轮四季变换,都代表着一年的使命坚守。老聂今年55岁,在这条线上干了快30年。“我这工种,以前叫‘煤炉工’,现在叫‘安全员’。别的车都用电炉烧水啦,像咱们烧煤的少之又少。”老聂说。
列车上,乡亲们喝到的每一杯热水,都是老聂烧的。煤炉前空间狭小,炉口位置低,储煤箱位置也低,用铁锹加煤时,老聂就得不停弯腰甚至蹲下。每到冬季,加煤加水得更勤,才保证老乡时时刻刻喝上热水。什么标准算热?老聂说,用手掌贴着注水口,如果烫得没法儿碰,就算过关。
“春去秋来,干了半辈子,有苦也有累,只要看到老乡的日子过得好,什么都值了。我会和这趟车跑下去,直到退休。”讲这句话的时候,老聂抿了抿嘴,眼角红了。以老聂这样的精神,还有完成不了的使命?
列车抵达宝鸡时,天已擦黑。铁道上,6063/6064次车速很慢。但脱贫攻坚路上,它却很快,载着乡亲们飞速向前,一个也不落下。
编辑: 石悦琳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