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有了中央财政支持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热情而言,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可持续性更值得我们拷问。当下仍然住在传统村落里的居民们,或许会因为得到了中央财政的补贴,让他们对居住在老式房屋里感到更加自信,但终究还是摆脱不了他们内心深处对城市及现代生活的向往,这是人之本性,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生活条件、居住之所的必然选择。
中国旅游未来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旅游学会副秘书长刘思敏时,他不止一次地提到他原创的“移动社会”理论中关于“移动文明”这个概念,即未来的文明必然超越现有的“植物式生存”的定居文明,进入以作为为生活方式的旅游为路径与载体的移动社会,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身心健康的正常人都可以享有移动生活,且移动生活在其整个生活中的占比达到一定的程度。
同样地,正在接受城镇化浪潮洗礼的传统村落也会被无条件地带入“移动社会”,一些传统村落注定会给城镇化让路。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保护发展传统村落?刘思敏一再强调,比较科学、性价比最高的办法当然是数字化保护。
的确,现如今人类的数字化技术已经发展到一定高峰,依托传统村落所在地理地貌,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借助视频、音频、图片等信息资料把传统村落的结构部件、空间造型等各个细节全部扫描保存,就能保住传统村落的文化基因,需要时,就完全能够做到让传统村落随时随地“复活”。(来源:中国建设报)
责任编辑/张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