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呼唤,把爱带到雪域高原

23.12.2015  16:58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相信很多人平时奔波于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都市里,都有一种突然想要出去走一走的冲动。我也一直都有这么一个想法,想去西藏走一遭。想好好地看看蓝天白云,看看雪山圣湖,让自己浮躁的心似乎可以找到一点些许的安慰。

  这或许,就是作为一个游者,仅仅是出于旅游而生出的想法,仅此而已。大众心目中,西藏总是神秘的,因为大多数人都不曾去过。更重要的是,西藏地处青藏高原腹地,高海拔,高严寒,缺氧,很多地方寸草不生,茫茫戈壁,连绵起伏的雪山……

  当一件事情越神秘,你就越想看个究竟,探个明白。第一次知道西藏阿里,源于在微信群里看到的一本新书的封面。“西藏生命禁区的经历与见闻”,当看到《雪域阿里》封面,我被这句话深深的吸引住了。我一下子来了兴趣,我主动添加了作者谢老师的微信。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终于有机会见到作者本人,同时还有与作者谢老师一同援藏的同事等几个朋友。谢老师看上去很年轻,博学而文雅,说话很随和。期间我们聊了很多,谢老师跟我们聊了很多西藏阿里的事情。最后谢老师赠送了这本《雪域阿里》新书给我。我越发来了兴趣,恨不得一晚上读完。

  阿里素称“世界屋脊的屋脊”,平均海拔4500米,氧气浓度只有西安的40%,最低气温零下40多度,一年当中8个月都是寒冷的冬天,被科学家称为“生命禁区”。

  阿里是陕西的对口援建地区,从1994年对口援建阿里开始,每批援藏干部工作周期是三年,至今陕西已经派遣了七批援藏干部。他们不但给当地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也引进了一批又一批经济、民生建设项目,包括中印边境村新农村建设、阿里地区广电中心、狮泉河市政基础设施、阿里地区120急救中心等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2010年,陕西省委宣传部第一次选派干部支援阿里,作者谢恩主报了名。3年时间里,作者走遍了阿里的各个角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的见闻为线索,介绍了阿里地区独特的高原风光、珍惜可爱的野生动物、古朴神秘的民风习俗和地域文化,记录了援藏干部不畏艰险、克己奉公,与当地干部一起齐心协力、同甘共苦、无私奉献建设阿里的感人事迹,以及与死神搏斗、与严寒较劲、与孤寂为伴的绝望与新生,彰显了藏族群众的豪侠仗义、勤劳勇敢和虔诚向善。谢老师也因此得了关节炎,至今每逢天阴关节处都会疼痛。

  从西安到拉萨,从拉萨到阿里,从狮泉河到羌麦村……

  从抗洪与灭蝗,从防恐与守边,从流动法庭到万里支教,再从帐篷到安居房……

  援藏人走过万水千山,踏遍阿里的各个角落,只因心系藏区,心系阿里,心系当地百姓。

  这是一部援藏人可歌可涕的在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事迹。

  这是一部真实反映西藏风土人情,地域文化的记实之作。

  三年援藏路,一生西藏情。

  一位援藏干部曾经这样感叹:

  “三年援藏,是我人生旅途不息的火花,

  永远在我心里燃烧着。

  三年里是风和雪吹去冬夏春秋的身影,

  感悟行走和流逝的真谛。

  三年后高原雪山留下了说话的脚印和回眸的背影。”

  孔繁森,张宇

  只是浩荡援藏大军中的两个个体,

  和他们一样,

  援藏干部们共同的心声

  那就是希望他们所服务的

  这方土地上的老百姓都能幸福安康。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部作品给予年轻人的不仅仅是见识,更多的是一种责任,一种坚持,一种精神层面的震撼。我们国家四化建设更需要像援藏人这样的一批人,不怕苦,不怕累,愿意到祖国最偏远的地方去,用一腔热血,洒满青春,用忠诚与信念去实现一个人真正的价值。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走过万水千山,方得美丽的风景,走遍雪域阿里,方知人生不易。

  为了让更多的人向往西藏、关注阿里、支持援藏事业、了解爱国守边和民族团结故事,自从《雪域阿里》出版以来,谢恩主已向全国各地单位、个人及海外友人捐赠1000余册,成本共计5万多元。

  文/金招 图/谢恩主

  谢恩主,生于商洛山阳,长在延安黄龙,现居古城西安,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人民日报》、《陕西日报》、《延河》、《延安文学》、《人文杂志》、《新西部》等报刊发表作品50余篇。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作为陕西省第六批援藏干部在西藏阿里工作,任职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援藏事迹被《西藏日报》、新华网等多家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