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抗战遗迹寻访:南京炮兵学院等与抗大有渊源
昨日,寻访团成员在『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参观 记者 蔡勇 摄
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
老战士刘玉吉
昨日,“ 陕西 抗战遗迹寻访”队伍来到延安,记者和带队专家、西北大学历史学院的路中康老师和罗毅老师,以及两位志愿者刘春萍和王倩倩一同走访了南泥湾、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和八一敬老院。
抗大的前身是1931年创建于江西瑞金的中国红军学校,1933年扩建为红军大学,1934年随中央红军长征,改称“干部团”。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红大恢复创建于陕北瓦窑堡,并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1936年5月,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中共中央决定以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为基础,创办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6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举行开学典礼。1937年1月20日,红大随中共中央机关迁至延安,改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红大”第一期第一科40学员38人平均年龄27岁
红大迁到保安(今志丹)县城后,8月初第一期第一科在保安石窑洞内上了第一节课。
1936年12月12日,发生了“西安事变”。根据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第一期学员没有来得及举行毕业典礼就于1936年12月底毕业,分赴红军各主力部队。毛泽东为他们送行,用古典神话小说《封神演义》的典故来喻示:“你们是元始天尊的弟子,在洞中修炼。什么时候下山呢?天下大乱就下山。现在,下山拯救民族危亡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红大一期学员在革命实践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据抗大纪念馆讲解员介绍,第一科40人中,除两名外籍学员外,其余干部均为师团以上干部,38人平均年龄27岁,平均每人身上有三处伤痕。罗荣桓、罗瑞卿、谭政、彭雪枫、罗保连……这些在中国革命史上响当当的人物,第一期第一科的学员,成为“抗大”后来的兼职教员或分校校长,也就是从这个班,走出了22个开国将帅。第二科225人主要为营连干部,第三科800人主要为班排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