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道北 再见那些特字工房、天地工房、地字工房
大明宫遗址公园丹凤门和火车站中间的杂乱棚户区即将成为历史,这里拆除后新建的火车站北广场风格将以仿古为主。
“道北”是西安人对火车站以北,太华路附近这个特定区域的称谓。狭窄的小巷子、拥挤的大杂院、气味逼人的旱厕和上着锁子的自来水龙头,这些画面构成了道北棚户区给人的第一印象。
多年前道北被视为西安脏乱差的重灾区,随着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拆迁改造开始旧貌换新颜。即将开始西安火车站北广场的大规模修建,也将把童家巷、笃臣巷、自立路等道北最后一片棚户区拆除,道北棚户区即将成为市民的记忆。
铁路工房是道北的标志
在道北提起铁路工房妇孺皆知,最有名的有特字工房、天地工房、地字工房、元字工房和丁字工房。最早的铁路工房是1935年西安铁路修通后,为铁路工人修建的公寓住房,工房是道北最早的现代建筑,也是这里的重要标志之一。
今年85岁的尹金章老人,1952年从河南开封铁路技校毕业后分配到铁路工作,他和老伴苏金仙带着3个孩子,1970年开始在特字工房居住至今,已经有45年。据老人讲,特字工房之所以叫特字,当年每个房子都是独家独院,里面设有保姆房和厕所,据说民国时期的西安火车站站长就住在这里。
尹金章讲,住在铁路工房上班非常方便,只需5分钟就能赶到旁边的机务段,孩子上学都在旁边的铁路子弟学校,一家人的工作学习生活几乎不用离开道北区域。
如今的特字工房几经翻修,又被后来修建的民房遮挡,已经很难看出当年特殊的面貌。
道北土著居民是童家
道北的童家巷位于唐大明宫遗址公园丹凤门正南面,曾是火车站北侧及自强东路南侧最宽阔的街道。据《陕西省西安市地名志》著录,“童家巷得名于公元1615年”。因明代童姓人居住而得名,他们是山西“大槐树”移民的后代。至清代,童家人丁兴旺,成为当时丹凤门址附近午门社(唐时为午门坊)的一支大姓。
上世纪20年代末,民国政府在童家巷附近征地备建火车站。童家巷由此与火车站关系紧密,车站落成后,童家巷与笃臣巷同为其北侧通行要道。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许多河南人沿铁路逃难至此,今以童家巷南段东侧的树熊巷为界,以北多是童家巷老户,以南多为河南移民后代。新中国成立后笃臣巷南侧建起工人俱乐部,道路不通,当时童家巷承担了火车站北侧主要出入口的功能。《自强路街道志》中称童家巷为“火车站南北通行的主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