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触动我们心灵深处的父母之爱
午后,一个人躺在床上翻看手机,看到微信圈里有这样的一段视频:
夕阳西下,山头的一角,一对六七十岁的老人翘首以盼归来的儿子。等了很久,母亲唯恐儿子回来会饿,便自行回家做饭,让老父亲继续等待。日暮西沉,老父亲接到儿子的电话,得知儿子有事不能如期而归,待次日才能归来,看到老两口的脸上尽是失望的表情。次日,已是不惑的儿子满载着礼物回家,父母脸上挂满了满满的笑容。华灯四起,儿子给父母的酒杯斟满了酒,尽显对父母的愧疚与爱意,父母倒是显得异常从容。三两杯烧酒下肚,老父亲便睡意沉沉,儿子亲手给父亲盖上了被子。这时,不解风情的手机响起,儿子接到公司的电话,次日凌晨便要离开刚回不久的家。儿子望着一脸慈祥的老母说:公司有事次日便要走,只可惜没有吃到老母亲做的手工臊子面。夜已深,儿子便回另一孔窑洞歇息。纵使已11::30,老母亲还是推醒已经熟睡的老父亲,告知儿子次日凌晨便要走,她要亲手给儿子做一顿手工臊子面,让父亲去院外刨几个萝卜。天色昏暗,老父亲拿着铁钎,提着筐子,蹒跚的行走在院外,刨开冰冻的土,刨出做臊子的胡萝卜,又敲开了他二叔的门,借来一小块豆腐,而老母亲也在家里不停的忙碌,和面、切菜、准备另外的佐料。次日凌晨5::30,当儿子的闹钟刚刚响起,另一孔窑洞里热腾腾的面条已摆上了饭桌。端起冒着热气的面条,泪水不时的滑过儿子的脸庞……
从老母亲推醒老父亲的那一刻,泪水便早已模糊了我的视线,这一切不仅是因为视频的内容真实而又贴近我们的生活,更因为这种父母之爱触动了我的内心深处。当稚嫩退去,渐趋成熟,我们似乎会更加懂得那种父母之爱。
也许,不管我们走多大,走多远,永远也走不出父母的视线。也只有在父母的跟前,我们才会永远像个孩子一样的温顺与暖心。我们的父母大多温暖与慈祥,用他们的真心与爱一直陪伴着我们,每当想起他们的这种大爱,我们便能泪流满面。
1992年,一向渴望军旅生涯的二哥去部队当兵。纵使是和平年代,母亲却依然担心,时刻牵挂着远在部队的二哥。母亲担心二哥吃不好、吃不饱、训练的种种辛苦……那些年,通讯事业还不像现在这样发达,所有的交流基本靠写信。那年的冬天,陕北下了一场大雪,因收不到二哥的来信,母亲愣是急的病了。直到次年的正月,一下收到邮递员送来的三封信,母亲的心里才渐渐舒缓开来。
在陕北,似乎过了正月十五,年才过完了。2000年的春节刚过,刚回来不久的大哥便要去郑州上班,纵使侄女还在襁褓之中,家人有千般的不舍,依然应以工作为重。当大哥提着行李,从坡头走去,不时的回头,我看到从不流泪的父亲默默的流泪了,母亲就更不用说了。
每次外出,父母总要千般的叮咛,尤其是母亲。如今,我已过了而立之年,纵使这样,母亲的那种唠叨与叮咛依然如故。某一天,当我真正懂得了百善孝为先这句话的真正内涵后,我尽可能的去顺从母亲的心意。2010年冬季某一天的早晨,得知我要早起回单位上班,母亲便早早起来为我备饭。当我睡眼惺忪的起来,母亲早已为我捏好了饺子。看着热气腾腾的饺子,我一边责怪母亲的举动,一边还是默默的把煮好的饺子吃了,心中却充满了满满的爱意。出了门口,泪水止不住的流,但一切不愿让母亲看见。
如今,我们姐弟四人可谓是都已成家立业,但父母依然有操不完的心,他们不时地担心我们的生活、家庭,担心他们的孙子、外甥的成长与学业……
或许是因为母亲的敏感和体弱,亦或是因为读的文学作品还算不少,我一直觉得自己的情感比较细腻。时光流逝,工作已近十年的我也渐渐变得成熟,很多事都早已独当一面,但每每触及到心灵深处的父母之爱,内心深处总会不免要感动,甚至流泪。我很在乎父母的感受,在乎他们的冷暖与内心过得快不快乐。也许是因为太在乎,所以总觉得亏欠父母太多。这些年来,不仅一次梦见父母离我而去,每一次都是泪流满面的醒来,每一次又都庆幸这一切都是梦。我们的父母都将渐渐老去,岁月留给我们的是记忆,留给他们的却是皱纹与白发。作为子女的我们更多的应珍惜这份珍贵的爱,能够真正孝、顺,让父母少为我们操心,让他们的老年过得顺心。
父母的爱是我们一生之中最大的财富,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父母的爱无私而又厚重,很难用轻重来衡量,这些爱会一直温暖和激励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