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金钱的奴隶,影视作品就会没了灵魂
一个时期以来,有一种舆论称:现在搞影视不差钱。
不可否认,大量资金的注入对文艺繁荣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来,这是一件好事,但遗憾的是,一些企业家轻浮跨界,低俗、庸俗、媚俗之风有所抬头,“流量明星”大行其道、天价片酬不断攀涨、“神剧”泛滥、烂片霸屏......在利益驱使下,个别文艺工作者偏离了正确的价值观,放弃了社会责任,让影视作品失去了灵魂。
固然,影视作品的创作不能缺少金钱。但影视作品不应该成为投资商眼中的一块“地皮”,盖什么房子,如何设计,以什么为卖点,谁出钱谁说了算。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掷地有声的话语切中时弊,更回应了人民的心声。为什么一个时期老百姓对文艺的问题反应这么集中和突出,是因为有一些文艺工作者,离开了人民的需要,唯市场马首是瞻,甚至被资本所绑架,“一味追逐市场和沾满铜臭味”,如此创作出的作品必然成为了“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许多文化产品要通过市场实现价值,当然不能完全不考虑经济效益。然而,同社会效益相比,经济效益是第二位的,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这是习总书记对当代文艺工作定下的衡量标准,哪个效益是第一位的,哪个价值更重要,显而易见。
文艺作品是商品,但它首先是承担意识形态领域对国家主流价值观的传播。离开这一点,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会允许你为所欲为。
当然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需要法律和制度。对于那些有钱就任性,执意拍摄与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作品的,政府要坚决管。对于那些台上火得很,台下吸毒嫖娼,劣迹斑斑,那些动辄要高价,前呼后拥耍大牌的,政府就应该坚决采取措施。
在文化市场渐趋理性的情况下,人们对那些以资本作领帅,纯粹以吸人眼球赚收视率的做法,渐渐由反感开始避而远之。热闹之后,社会冷静下来,人们渐渐发现,还是那些有思想有灵魂的作品,能够给人以教育和启发。投资商和文艺工作者,只有把眼光放在如何做好有思想高度的作品上,才能长久地、真正有效地占领市场,才能造福社会,赢得人民的喜爱。因为这样的作品给老百姓的不是低俗的娱乐,而是流淌着人民的情感,感受着人民的冷暖,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这样的作品与人民的心是相通的,因为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作者陈先义,文艺评论家、《解放军报》文艺部原主任)
编辑: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