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历博馆藏铜矛或源于中亚 4000多年前传入中国
摘要:这把铜矛表面宽阔,如同一片树叶,下部突出的倒钩。据贺达炘介绍,铜矛的保存状况比较好,虽然年代久远却没有严重的锈蚀,仍然光滑如玉。
陕历博收藏的的塞伊玛—图尔宾诺铜矛,对于研究早期东西交流有着重要的作用。
西部网讯(记者 敬泽昊)“此矛形制特征与商周时期的青铜矛有明显的差异,国内发现稀少,却与俄罗斯阿尔泰地区的赛依玛—图尔宾诺铜矛相似。”在最新的一期《考古与文物》上,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贺达炘公布了对该馆收藏的一件铜矛的研究成果。
他认为这把铜矛流入中国,可能与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东西方文明交流有关,其蕴含的学术价值需要学术界作进一步考量。
铜矛可能和中亚古文化有关
这把铜矛表面宽阔,如同一片树叶,下部突出的倒钩。据贺达炘介绍,铜矛的保存状况比较好,虽然年代久远却没有严重的锈蚀,仍然光滑如玉。
仔细观察便会发现铜矛的刃部边沿并不算锐利,可以看到原始打磨的痕迹。同时表面也留有纵向打磨的痕迹。此外,铜矛尖端磨损严重,形成一个豁口,有明显使用痕迹。
贺达炘考证,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学者吉谢列夫来中国考察时曾见过这件铜矛,在《苏联考古学》上也曾简单介绍过,认为这把铜矛与中亚地区的古文化有关。这些年随着早期中西交流研究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考古新发现,也慢慢证实并完善了前苏联学者的观点。
传入中国并非简单的“拿来主义”
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遗存是欧亚草原一支十分重要的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它兴起于阿尔泰山,沿欧亚大陆的主要河流广泛传播。有学者推测它存在的年代,相当于齐家文化末期(大概在公元前1800年~1600年之间)。而这种样式的铜矛,便是这一文化遗存的典型器物。
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高江涛曾对中国境内发现的此类铜矛进行过比对,发现和原产地相比,国内的铜矛没有尖锐的矛头和窄小的矛叶,器形变得宽大圆钝。他认为这意味着中国境内的塞伊玛—图尔宾诺式倒钩铜矛,已不具有太多的武器功用,很可能属于礼仪或仪仗性质的礼器。
同时形态的变化也说明,中原地区史前文化及社会对于传入的欧亚草原青铜文化并非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主动加以改造和利用,并不断形成自身的特色。
2009年,高江涛曾经在河南淅川清理发掘出四件此类铜矛,他推测这种铜矛大约在公元前2000多年进入新疆,后经河西走廊中转,以黄河上游齐家文化为中介,逐渐作为文化因素的代表器物继续向东影响。北达晋陕高原包括鄂尔多斯地区,东南经关中以至中原腹地及丹江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