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安法官:年轻法官应修“心”养性

27.10.2014  16:01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习近平同志多次就法治建设发表重要论述,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关注和期待,明确提出了加强法治建设的新要求。正在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也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此,作为一名法律人,无不翘首企盼、充满鼓舞与期待。然而,作为一名年轻法官,在此重要时刻更应全面地审视自己,如何做好一名称职的法官,为依法治国做出一点贡献。我认为对年轻法官而言,最重要的则是改变“态度”,对当事人的态度、对工作的态度,包括对自己的态度。

        基层法庭是审判工作的前沿阵地,与群众保持着天然的、最为密切的联系,而基层法官也主要是为琐碎的民事纠纷所累,所以基层法庭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官“态度”的好坏。那么,要拥有好的服务态度,应着手于“”的修炼。

        安心工作,专心办案。当前,法官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话题莫过于司法改革、基层法官流失问题,对此人们观点不一。但毋庸置疑的是,基层法官面临着工作压力大、待遇不理想等境遇,心理承受能力备受挑战。于是,网络、杂志上出现了“年轻法官在劫难逃”、“别了,法院”、“法院帅哥去哪儿了”等文章,不时地冲击、动摇着年轻法官的心。此刻,我们应该想想我们当初的誓言和梦想,树立崇高的职业荣誉感,法官,不仅仅是一份职业,也是我们要为之奋斗的事业,按耐住自己那颗躁动的心,静下心来,专心办案。

        热心待人,亲近群众。在基层法庭工作,我能感受到大部分群众对法官是尊敬的,他们来到法庭咨询法律问题、立案、了解案件进展情况时,总是怀着一颗很善意的、友好的、甚至还夹杂着些许胆怯的心理,客客气气地递上一支香烟,很多时候从其稍显笨拙的递烟动作能够明显感觉到他的香烟是特意准备的。此时,如能相应地笑脸相迎,倒一杯热茶,说一声请坐,群众的顾虑自然会消除,沟通就会更加容易。记得一位前辈曾对我说,下乡办案时,有的群众会拿出自家特产,比如核桃、板栗、苹果之类招待,此时不要一味地拒绝,可以适当吃一点,因为这样会消除群众与我们的隔阂,他认为我们相信他们,自然与我们更加亲近,处理事情自然更加顺利,因此我们要以对待亲人一样的感情、一样的方式、一样的态度对待当事人,使其顺心。

        保持耐心,让群众顺心。目前,大多基层法庭位于乡镇,群众的法律意识相对比较缺乏,因此在沟通起来困难较大。实践中,部分群众会因为身受冤屈而情绪激动、言辞激烈,此刻请让我们一定记得,倾听是一种美德,痛苦的人希望获得胜诉,但更渴望向你倾诉衷肠,不是所有的申诉都会成功,而一次好的听审能抚慰人的心灵;也有些群众因为文化水平的缘故对晦涩的法律条文难以理解,此时我们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地说明;还有当事人会因为自身的诉求没有得到支持而愤愤不平,此刻他们需要的不是我们问心无愧地针锋相对,也不是不屑一顾的沉默,而是我们的真切的关怀和耐心的判后答疑与推心置腹地交流。我相信从我们的耐心中,群众会感受到我们的善意,也能体会到我们的公心,从而使其安心。

        多一份细心,让群众无忧。正所谓勤能补拙,工作中多一份细心,将会减少犯错的机会,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审判工作关乎当事人切身利益,容不得半点马虎,细心的工作态度既是对当事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因此,细心应贯穿于每一个案件的每一个环节。收、立案时,对当事人提交的每一份材料仔细核对并及时登记,妥善保管,避免案卷一放了之、久拖不办,甚至忘记案件存在等情形;调查案情时,不放过任何有关细节,认真核对证据,调查笔录夯实详细;庭审更是重中之重,制定详细庭审提纲,不放过每一个与案件有关的疑问;制作裁判文书,每一个标点、每一个词语都离不开细心地斟酌与校对,让群众不会因为担心法官的失误而忧虑。

        多一份关心,让百姓明理。基层法庭面临的大多是普通的老百姓,其到法院打官司,是迫不得已的痛苦决定,是在穷尽其他救济手段后的最终选择。因此,我们应怀着一颗悲慈之心,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用心体味其疾苦,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群众理解的思维、群众接受的方式释法明理,实现“有诉必理”,让困难群众打得起官司;“有判必公”,让有理有据的群众打得赢官司;“有执必果”,让胜诉群众实现合法权益,让群众明白事理。另外,持之以恒坚持便民、利民措施,到案发地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将街头普法、村组开庭、田间调解、上门立案等便民措施落到实处,能方便群众,尽量提供便利。

        坚持诚心,使百姓信服。对待每一个案件,我们都将报以最多的努力和最大的诚心去办理,用良心办案,认真回答群众提出的问题,用心完成当事人的案件,让群众明白我们是真心实意为其办事,而非敷衍、完成任务。平时,我们应深入当事人家中,不嫌老百姓手脏,去握一握;不嫌老百姓炕头灰厚,去坐一坐;不嫌老百姓茶粗,去喝一喝;不嫌老百姓说话土气,去聊一聊,将我们置身于群众当中,使得百姓对法官、法律更加信任。

        恪守廉耻之心,使群众满意。法规有度民心顺,法官无私民意安。清代张聪贤也曾有言“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能欺,公生明,廉生威。”只有廉洁,方能心底无私,继而坚持一颗公心,堂堂正正审判,干干净净做人,自然赢得百姓爱戴。

        态度决定命运,而我们的命运就取决于对群众、工作的态度。泰戈尔说过,“只有热爱人的人才能审判人。”它再次提醒我们,我们是人民的法官,只有对百姓须臾不离,心中热爱人民、心系群众,坚持司法为民,才能无愧于法官的称号、无愧于胸前的天平。依法治国,为了我们心中那份共同的法治理想,请让我们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