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安法院:一名法庭“新兵”的感悟

22.10.2014  11:48
        今年9月,我被招录进入镇安法院,随即被分配到距县城三十多公里的青铜法庭工作,开始了我的法庭“新兵”生活。上班已一个多月了,渐渐熟悉和适应了法庭的工作、生活,也逐步学习了不少东西。第一次做庭审笔录,第一次看开庭,第一次下乡办案……,学着整理装订案卷,学着扫描上传案卷,学着接待来庭群众……,工作辛苦却乐在其中,因为我深知自己虽然系统学习了四年的法学理论知识,但如何把它和执法办案的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转化为司法能力,我还需要多加时日历练成长,所幸我得到了庭长和同事的热心帮助,他们对我的点滴进步给予鼓励,对我偶尔的失误给以宽容,对我不懂不会的问题悉心解答,因为有这样一个轻松温暖的环境,我很快进入了工作状态,从而对这份工作有了更大的期待。   

        记得刚来庭上没几天,庭长说:“等会儿当事人来,你来做笔录!”我一惊:“我没记过,不会啊!”庭长说:“慢慢来,你就会了。”于是,就在庭长说一句我记一句中完成了我的第一份笔录。记完后我发现,需要提高的地方还有很多,如书写速度太慢、记录时抓不住重点、遇当事人说话逻辑混乱时不知如何整合提炼出其中的有用信息。

        记得在法庭第一次旁听一起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一案的庭审,四个多小时的庭审过程,曾经关系要好的同乡对簿公堂,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那四个多小时,我作为一个旁听者,看到的只是人们在利益冲突面前暴露出来的人性弱点,我分辨不出谁在说谎、谁是对的。可我清楚,作为法院工作人员,最应该做到的就是时刻保持理性清醒的头脑,每一次庭审对于审判员和书记员来说都是一次考验,书记员需要准确完整记录当事人话语中的有效信息和关键点,而审判员则需要高度的敏锐感和洞察力,准确运用法律规则明辨是非。而这些,远不是课本知识能教给我的。

        记得第一次下乡办案,连日降雨道路损毁严重,我们驱车数十公里后又徒步好几公里才到达目的地。那是一个离婚纠纷案的当事人家,住着农村常见的两层砖混楼房,有老有小,看似美满。了解情况后才知道作为被告的丈夫,年轻力壮却游手好闲,原告只好外出打工赚钱养家,被告好赌,而且经常殴打原告,原告无奈请求离婚。在我们给被告做完笔录定下开庭日期准备离开时,之前被被告打伤,右脚还打着石膏的原告,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执意要跟我们一起走,我们劝其留在家中养伤,原告哭诉:“我没法在家呆,我在家这些天,天天被他打,浑身是伤,再呆下去我就被打死了……”,一边哭诉一边不顾脚伤径自往山下方向走,而被告见状气势汹汹地上前阻拦原告,扬言让原告把腿留下才能离开,同事们急忙上前劝解,对被告进行批评教育。我上前搀扶原告的时候,发现她身子发抖嚎啕大哭。不得不说,对于从未见过这种场面的我来说,很震惊。我不知道在现在这个社会,还有多少像她一样的女性在家庭暴力的阴影下瑟瑟发抖,我也不知道我作为一名法律工作人员又能给她们什么帮助,我只能尽力安慰她,告诉她:我们在这儿,你不用怕!在我们一个多小时的努力下,原告得以脱身到别处养伤,但她和被告的婚姻问题暂时还没有得到解决,我们会通过开展后续工作,尽力促成一个圆满的结果。

        大学四年的法律学习让我知道,正义的法律是会暖人心的,我们作为法律的践行者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公正,但在实践中还需要心怀慈悲,现实中遇到的案子往往复杂多样,有些并不是光靠冰冷的法条就能解决问题的。法律也是人性的法律,只有我们心怀慈悲,才能站在当事人的立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作出对他们最有利的结论。

        毕业典礼的时候,校长送给我们毕业生的寄语里面有这样几句:“严谨求实,莫尚空谈;文明公正,永记心间。法治信仰,吾辈宏愿;中国立场,事业命线。国际视野,闳放刚健;平民情怀,穷达莫变。”严谨求实文明公正是我们的校训,自进校之日起,我们就知道这八个字是对我们法律人最基本的要求;法治信仰是要我们信仰依法治国,并用我们的信仰去影响和感染身边的每个人;中国立场是教我们坚持爱国主义,站在中国立场上为国家社会的发展出一份力;国际视野是要我们不能做井底之蛙,用开放的历史的眼光引导社会民族向文明的方向发展,这也是司法的重要任务;平民情怀是教我们面向实际面向基层,用我们所受的法律教育为平民服务,为贫民服务。

        作为一个法律人,虽然大家都跟我说,我们每天接触的都是人性的阴暗面,自己很容易受影响,但我依然喜欢这份工作,每经历一个案件,都有不一样的收获。当然经常也有一些事情跟我本身的认知完全不同,但是学着改变理解接受那些不同,本身就是成长的过程。或许再过一年、十年,我会对这份工作、这个职业有不一样的理解,但好在我有自己的坚守,哪怕周围的世界再复杂,也要保护好内心的善良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