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西迁大树上长出的一片小叶!”昨晚聆听交大西迁的故事!
《开讲啦》
《开讲啦》以“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为主题,深入全国具有代表性的青年群体,与青年人共同展望新时代新征程。
昨晚来到西安交通大学
在这里寻找一段历经60余载的精神传承
西迁精神
节目以一种特别的形式开场
13位西迁老教授齐聚
一首当年响彻列车的《歌唱祖国》
把时光一下子拉回到了62年前
那段肩负神圣使命的青春岁月
1956年
6000多位交大西迁的骨干力量
从上海的徐家汇火车站出发
手持印有“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
粉红色乘车证
登上了开往古城西安的专列
正如《歌唱祖国》中的歌词
“越过高山,越过平原,
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
秉持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爱国赤心
交通大学师生从此在大西北的黄土地上
深深地扎下根来
为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我是西迁大树上长出来的一片小叶
昨晚十点半档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国际数值传热学知名专家
陶文铨院士《开讲啦》
作为交大西迁后第一批报考的学生
陶院士说:
“
虽然1957年报考的时候就知道交大要西迁,我不管,你迁到哪里,我就考到哪里。
”
陶院士激情澎湃的演讲
首先通过1955年
彭康校长率领教职工
勘查校址的老照片展开
从万顷麦田
到筑起一所能供六千教职工
生活,学习,科研的
十多万平方米的高校校园
仅仅用了五百多天
可谓集合了全西安之力
校方更是为了照顾西迁教职工的生活
从厨师团队到理发师傅
将南方的一套后勤保障迁到西安
为教职工解决后顾之忧
陶院士也分享了自己作为一个南方人
逐渐适应西北生活的故事
他打趣原来像吃药一样
难以下咽的“实心馒头”
今天也慢慢习惯了
当年风靡全国的小品《换大米》
是西迁教职工的真实写照
自己从教后也深有体会
节目现场
一位来自巴巴多斯的留学生说
自己两年半的西安生活
有点被“西安”化了
陶院士立刻强调
“你‘西安’化肯定不如我”
一句地道陕西话
“老汉儿是半个陕西人”
引燃全场
新的事物不断出现
必须活到老学到老
主持人撒贝宁称陶院士年近八十高龄时
陶院士立刻“较真”自己才七十九
是个“七零后”
陶院士的两个“绰号”
也可见他的精神矍铄
一个是“九三学社”
每天九点钟准时上班
晚上三点之后
学生还经常能收到他发来的邮件
这样好的精力让学生们敬佩不已
另一个是“飞行员”
到今天还常常出差
感兴趣的科学问题
都要自己亲自去
而不愿意让年轻人代替自己去
当撒贝宁好奇道
“总觉得像您这样的科学家
应该是所有的东西都知道的”
陶院士一脸严肃地说:
“
科学在不断地发展,新的事物不断出现,必须继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嘛!
”
这样一位“七零后”虽满头华发
至今仍坚守讲台
甚至从2013年起全程用英语
为研究生开课数值传热学
这门课已成为西安交大的“网红”课
300多个位置的教室
每节课都会挤着400多个学生
陶院士还贴心的为没有位置的同学
准备了小马扎
一位上课总坐在第一排的青年代表
分享了自己的观察
这门课虽然开了5年
但陶院士的PPT永远在更新
课前永远是早早来到教室默念备课
这种精益求精、严谨负责的精神
也在陶院士的学生身上落下深深的烙印
一张学科“三代人”的合照惊艳全场
陶院士自豪地炫耀
“都长得比较帅吧!”
不把西北地区建设好
中国就没有真正的繁荣富强
作为西迁艰苦奋斗象征的草棚大礼堂
满载着陶院士的青葱岁月
是他除了教学楼和图书馆外
去的最多的室内建筑
在这里学习了如何记课堂笔记
如何当一名好学生
即使这里只是茅草搭建
冬凉夏热,顶棚透光
只能坐在长条凳上听讲座
但是
老师们的热烈演讲
深深触动着当年的陶院士
学习的热情使他们不以西安条件为苦
立志用知识报效国家
当年还是刚刚考进交通大学的一名新生
今天已成为国家级教学名师
陶文铨院士说:
“
我是西迁大树上长出来的一片小叶,西迁大树上的叶是那些老教授们。
”怀念恩师往日点滴
陈大燮先生和杨世铭先生的故事令他感慨
当屏幕上出现陈大燮先生的半身像时
满头华发的陶院士深深鞠了一躬
他认为西迁精神在他身上留下的最大印记
就是他对学科的热爱
希望他的学科能早日建成为世界一流的学科
以不忘恩师的重托
“
如果我们不把西北地区建设好,中国就没有真正的繁荣富强。
”
陶院士将西迁教授钟兆琳先生的话
分享给了在座的青年学子
面对青年代表提问
如何为西部留下更多人才
他鼓励青年人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
奉献智慧和力量
到西部条件艰苦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如今西安的环境也更加包容开放
西迁精神更要在青年人身上
生根发芽,薪火相传
昨晚十点半档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国际数值传热学知名专家
陶文铨院士“开讲”
编辑:赵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