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仨民间“史官”的百年村庄纪事
三秦网讯(文/图本报记者孙涛) 三 位离退休干部,在自己晚年时光里,和12位村里资料采集员,常年深入村庄、档案馆,翻阅省市区县十多部史册资料,遍寻有关自己村子的历史资料,查阅了周边 区县有关本村的所有历史档案,走访群众2000余人,各自动笔,根据负责章节撰写,再碰面讨论研究,历经10年编写,九易其稿,终于将25万字的村史—— 《北张村纪事》印刷出版。“历史不同于文学创作,不能掺杂哪怕一点的私人感情。”担任民间“史官”,三位编撰者坚守“真”字当头,希望能给后人一份经得起 历史考验的“历史工具书”。
写村史“真”字当头
9月16日是西安市长安区兴隆街办北张村一年一度过传统古会的日子,村里除了请来戏班子唱大戏,更让村民欣喜的是,他们盼望十年的村史《北张村纪事》,要在村里城隍庙对面的戏台上,举行首发和“每家每户一本”的赠书仪式。
当该书作者之一,已经87岁的邹圣周走进村子时,村民连忙上前搀扶满头银发,拄着拐杖的这位曾任长安县(区)法院副院长的“老政法”。在他们印象里,十年前,脚蹬布鞋的老邹常回村,走东家进西家找人了解“过去几十年的陈芝麻烂谷子”。
“当年老邹一进门就喊着泡茶,我们抽着他带来的纸烟,一聊就是多半天。”在老乡长石勃甫记忆里,“他手里不离本子,还像年轻时做‘文学青年’那样,把我们说的都记在上面。”
另一位作者,81岁的张鸿济身材瘦弱,言语不多,出身书香门第的他在县(区)档案馆和党史研究室工作过,他向记者谨慎地强调:书名之所以叫《北张村 纪事》,不敢叫成村史,是因为第一次接触编撰史志类书籍,难免有不是非常精确的地方。72岁的蓝信鼎在三位作者中算是“少壮派”,教师出身的他告诉记者, 这本书只收录了他们三位作者和12位资料收集员十年来搜集资料的七成,文稿付梓刊印前,又把近一成让大家心里感觉不踏实的素材也删掉了。一件史实未经三人 以上确认,就不能写进书里,大家集体吃不准的事情就在后面注明“待考”,或者直接拿掉。
这本书在三位作者心里是一部百年纯历史。从2005年6月开始动笔,“重在资料和史实的准确与真实,力争不虚假、不夸张,存真求实。文字通俗、朴实活泼,让男女老少都看得懂”被奉为采编过程不可逾越的总原则。
三位老人说他们都是“从青年起就出村给公家干事,直到退休也没给村上和村民帮过什么忙”。十年前,三人闲聊时就萌发了把村里的历史变迁、贤人达事、经济发展、风土民俗记录下来,以此昭示后人的想法。面对越来越丰富的资料,最后拍板决定了为村里写一部村史的“宏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