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市治理 共享蓝天碧水 长安区全力实施科学治霾精准治污
西安日报 改善空气质量,消减雾霾天气,优化城市环境是当前群众最关注、最期盼,也是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工程。长安区作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产业承载区域,企业多,工地多,治污减霾工作责任重、压力大。如何处理好当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城市治理规范化、长效化、制度化,长安区在全面推进城市治理工作中,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超前理念,将治污减霾作为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以工地、机动车、各类生产经营场所防扬尘治理为抓手,在尾气治理、禁烧治理、扬尘治理、灰尘治理上再发力,全方位开展专项集中整治行动,全力打好治污减霾“持久战”,努力使环境空气质量进入全市前列,让长安百万人民乐享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宜居的幸福生活。
制定4项针对措施
高限处罚扬尘工地
针对“禁土令”解除后的“复工潮”,长安区按照《西安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有关规定,全面落实《长安区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标准》,严格执行开工审批、防尘标准、监管责任、督查考核4项防扬尘措施,实地核查申请复工的建设工地,对现存扬尘污染问题先整改,后复工,凡防尘措施落实不到位擅自开工的项目工地,责令立即停工整改。对未经审批擅自进行出土、拆迁作业的建设施工企业,纳入企业诚信管理系统。同时,夯实监管部门职责,细化各部门分管片区,成立专项巡查组,每天对各相关部门、各街办工地扬尘防治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按照短信通报、交办、督办等不同标准实施扣分,并纳入全区治污减霾考核之中。
提高工作标准,多措并举严查渣土清运、降低工地扬尘。长安区在建设工地设置严密的视频监控设备,坚决杜绝高尖装载、车体不洁、车轮带泥上路等违规清运行为,定期安排专人在重点路段设置固定检查点,严防死守,对过往渣土车辆进行逐一检查,防止不按路线行驶、沿途抛洒等违规行为。加强夜间联合检查,从重从严打击工地未经审批申报作业、雇佣无资质车辆和未申报车辆清运行为,依法严查未经批准擅自清运建筑垃圾的违法车辆,严厉打击“黑车”违法运营现象。
“禁土令”解除以来,长安区加大对徐家寨、天朗长安等出土量大的工地全程监督,组织11个城管分队,坚持全区域不间断巡查;在子午大道、东仪路等重要交通节点设置渣土固定检查点,目前共检查渣土车800辆,行政处罚14辆。检查各类建筑工地20余次,高限处罚10个,在区内形成了有力震慑。
专项行动“利剑”出击
取缔三大污染源头
取缔非法白灰厂、砂石厂和砖瓦厂,是治污减霾的难点所在。早在全市集中开展非法白灰厂、砂石厂、砖瓦厂强制清理取缔行动之前,长安区就提早行动,周密谋划,在全市率先开展三大污染源头的集中整治活动,已取缔白灰厂7家、砂石厂16家、砖瓦厂84家,在环境效益方面年可以减少燃煤12.3万吨,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124吨、氮氧化物218吨、粉尘210吨,使区域内空气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
日前,长安区再次组织环保、国土、水务等部门力量,集中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对个别“死灰复燃”的砂石厂、石灰厂、砖瓦窑、煤厂进行彻底取缔,并建立起长效监管机制,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同时,长安区还投资760万元,建立了覆盖全区主要干道和重点部位的大气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确保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置到位,将各类大气污染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区上还加强对燃煤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开展区域联防联控,按照辖区加油站的监管力度,以燃煤质量、车用燃油质量控制为抓手,由分管领导牵头,落实责任到人,做到标本兼治,全面整治,切实降低燃煤污染问题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是治污减霾工作的重点。长安区认真落实“黄标车”限行规定,依托城区交通出入卡口和监控设备,对违反限行规定的“黄标车”、“无标车”进行抓拍、取证并及时依法处理,对上路行使的冒黑烟车辆实施处罚并限期整改,对冒黑烟的泔水拉运车、农用柴油车加大力度进行查处,有效减少高污染车辆颗粒物排放。同时,组建专项督查组,广泛深入城区各停车场,对渣土车、环卫车、公交车等进行现场检测,对尾气污染物超标排放车辆,责成管理单位立即停运、限期整改。截至目前,共查处黄标车走禁行线396例,无标车65例,大货车362例,冒黑烟69例,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效果。
创新网格环境管理
实现监管无缝对接
“治霾”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做到精细化管理和长效机制双向推动。长安区在全市率先建成环境监管网格体系,构建起“3级4区22单元643格”的环境监管网格,将环境监管的触角向基层延伸,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环境管理体系。
为切实解决环境污染“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的管不着”的实际问题,扫除全区环境监管盲区,长安区将全区的环境监管及治污减霾工作分三级管理,开展片区内环境监督管理工作,在全区22个街道设置环保专干,对区域环境实施监管,在全区594个村组、49个社区,设立环境监管联络点,第一时间制止环境违法行为发生,实现了区域、片区、社区级级定责,专人监管的环境监管模式,打造出“寸寸土地有人管、件件污染有人查”的环境监管新格局。
同时,长安区还建设了网格化环境监管信息平台,为全区基层环境监管人员配发了移动通讯工具,建立了基层环境监管人员移动通讯联络网,完善了以环境监管网格信息汇集中心为枢纽的信息联络系统,为环境监管信息报送提供了装备支持,强化监管网格之间信息传递,实现了更加及时地发现环境问题,更加有力地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更好地发挥环境监管网格化优势,切实解决好环境监管“最后一公里”问题。据了解,连日来,长安区依托网格化监管,共检查发现工地、道路扬尘污染,焚烧秸秆、垃圾等污染问题25余起,下发交办单8份,督办单4份。检查出的问题经各成员单位监督整改,已全部整改到位。
实行全天智能保洁
打造整洁舒心城区
“大小扫把两条腿、簸箕铁锹手推车”,这是以往人们对环卫工作的印象。如今在长安中心城区,市民常会看到:一辆扫地机缓缓开过,路面上的垃圾杂物都被清扫干净,洒水车随后而来,呈喷雾状洒水作业,既有效防止了扬尘,又让城市道路干净清爽,方便了广大市民舒心出行。
长安区在城乡大力实施精细化作业和推行立体式保洁,在城区加强道路抑尘工作,提高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在新、老城区大型机扫设备无法深入的机动车辅道、人行道等区域,启用集路面清扫、垃圾回收和运输于一体的小型扫路机,作业时边清扫垃圾边喷水降尘,有效避免出风扬尘造成的二次污染,提高了道路清扫效率。坚持出动护栏清洗车,轮流对城区主要道路护栏进行定期清洗的同时,加大了对城区主要道路的洒水力度。对扬尘污染严重路段实施不定时、全天喷洒除尘,确保达到路面见本色的要求。对夜间渣土通道子午大道、城南大道实行“四扫四冲”, 在固定城市道路和行道植被做到“显本色、常湿润、不起尘”。每日对各单位水车GPS监控情况进行统计排名,不断提高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减少人工作业产生的扬尘。
同时,积极开展城市大冲洗、大清扫活动,组织街道、部门干部职工一万多人,走上街头,清扫卫生死角,清除乱贴乱画及野广告,使整治区域卫生面貌焕然一新,城乡环境得到明显提升。在农村,加强田间地头、村前屋后、主次干道及其周边片林的重点督查,严防死守,引导群众不焚烧秸秆,不焚烧垃圾,不乱排污水,确保做到“零”火点。
为确保治污减霾工作扎实有效,长安区委办、区政府办强化监督检查,对检查发现的突出大气污染问题以及整治工作开展不力的部门和街办进行通报,考核扣分,对情节严重的部门和街道实施问责。同时,面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设立扬尘污染举报奖,对举报扬尘、焚烧、冒黑烟问题的群众,一经核实,根据举报污染行为危害程度,给予举报人相应奖励,努力营造出人人支持城市治理、人人参与城市治理的良好氛围。 杨丹 梁本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