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唐朝科举 听说大家都害怕中“状元”
随着《长安十二时辰》的热播,让人念念不忘的除了剧中展现出来的大唐气度与风仪外,还有那些性格鲜明、让人新乡深刻的人物角色。其中有一位搞笑担当更是让大家一看见就捧腹大笑,这个角色似乎一出场就在倒霉,刚一出场马让人抢走了,跟着偷马贼又被关到靖安司了。
他就是剧中的书生程参。
在历史上,这位书生的原型可谓是鼎鼎大名,他就是边塞诗的翘楚——岑参。
岑参在剧中第一次出场,是坐在马上摇头晃脑正在吟诗。岑参所吟诵的就是历史上他所写的边塞诗名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长安十二时辰》的故事设定是在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如果这样的话,岑参这诗吟早了。这首诗按照历史学家的考证应该是作于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八月,现在吟此诗,可能早了十几年。
岑参正在摇头晃脑呢,突然从天而降一位突厥狼卫直接把马抢走了。岑参只好在后面追。马丢了就丢了,关键马背上的口袋里装着他干谒的诗文呢。
这里解释一下什么是“干谒”。干谒,是唐代科举的陋规。
唐朝的科举虽然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却仍没有形成绝对公平的规则,其评价标准比较随意。但是,也在正因为这种“随意性”,唐朝在人才选拔时还发生了不少有趣故事,以下就与大家分享两则。
唐朝的科举试卷分为“考卷”和“行卷”,“考卷”就是正常的考官出题考生答题,而“行卷”就比较个性化了,考生可以把自己平时写得比较好的诗词歌赋誊抄在上面,考官则会根据这些作品对考生的文采水平进行测评。
因为当时的考试还不糊名,所以有力人士的推举极有可能影响名次。所以,赶考士子想尽办法,带上诗文去拜访文坛或朝堂上有名望的大佬,希望对方给予自己评价,甚至帮自己扬名,这样的行为就是被称为“干谒”。千万别以为这样的行为是私下交易,在唐代政坛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大家都是光明正大来的。所以被烧了诗稿的程参(岑参),咬死了说烧稿子的人坏了自己前途。
有许多干谒的经典桥段。最有名的就是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他初入长安时就将自己的一些诗作拿去给大文学家顾况看,目的不言而喻,就是希望得到顾况的肯定,进而提升自己在文学界的名声,以实现科举高中的目的。
在唐朝,后生晚辈要拜见学界泰斗,那都是要先递交拜帖的,而顾况看到拜帖上的“白居易”三字时不禁哈哈大笑,还调侃道:“长安米贵,白居不易!”意思就是这京城的物价很高,人才济济,要没点真本事想在这“白居”那可不容易啊!
但是,当顾况打开其中的“行卷”一看,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白居易的那首名作《赋得古原草送别》(又名《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读毕,顾况不禁被深深折服,于是又改口说:“有这等好文采,白居也易!”意思就是,有如此才华,在长安“白居”就容易了!
就这样,白居易在长安一举成名,也为他日后走上官场做好了铺垫。
唐人重功名。据史料记载,在唐代289年中,共录取进士6427名,明经1850名,平均每年在一千多名考生中,只录取几十名进士、明经,这可比今天高考的“录取率”低多了。
进士及第后,学子们可以进行一系列的文化娱乐活动进行庆祝,主要是四项,即“雁塔题名”、“杏园赐宴”、“曲江流饮”以及“月登阁马球赛”。
其中,“雁塔题名”可以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因为这是“跃登龙门”的象征。
这里我们又要说到白居易了,当时白居易在高中进士后,曾意气风发地写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其实,在雁塔题名的进士中,远不只白居易一个人。唐代,非常重视进士出身,当时的朝廷大臣和重要长官,大都是进士出身。据说,杜甫、颜真卿、薛涛、李商隐名人,在雁塔题名的拓本,还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唐朝李肇在其著作《唐国史补》中说道:“进士为时所尚久矣,由此而出者,终身为文人……既捷,列名于慈恩寺塔,谓之题名,大宴于曲江,谓之曲江会。”意思是,一朝得中进士,终身都是文人,一旦高中,会在慈恩寺塔上列名,这就是“雁塔题名”。
随后,在曲江饮宴,称为“曲江会”。自唐中宗始,每年新科进士放榜都会在曲江设宴,时值三月,百花盛放,而以唐人之浪漫,连科举如此严肃之事,也要从审美角度出发——在同榜进士中择选最年轻英俊的两人,为“探花郎”,遍游曲江,沿途采花赋诗。如此想来,当年被选为“探花郎”的喜悦,恐怕不输状元了。
现在的曲江池,仍然是宴饮妙处,春可赏花,夏可泛舟,秋可乘凉,冬可观雪。只不过将北池重建为芙蓉园,南湖则名为曲江池遗址公园。每年元宵节(即上元节),除永宁门(唐代安上门)花灯如昼,大雁塔旁的大唐不夜城彻夜通明,在大唐芙蓉园亦有一场“火树银花”的视觉盛宴,热闹不逊当年。那万家灯火的恢弘,假如见过一次,你就会清楚唐人为什么那么热衷于看灯了。
清人徐松《登科记考》中进行了详尽介绍:“杏园宴后,皆于慈恩寺塔下题名,同年中推善书者纪之。他时有将相,则朱书之。及第后知闻,或遇未及第时题名处,则为添‘前’字,故昔人有诗云,‘曾题名处添前字,送出城时乞归诗’。”幸运的进士们,集体来到大雁塔下,推举善书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时间用墨笔题在塔壁上。如果以后有人升为卿相,还要把姓名改为“朱笔书写”,并在题名前加个“前”字,意为“前进士”。
最初,进士们都将名字题在塔壁上,但塔壁毕竟有限,后来就将题名扩及到慈恩寺内塔院四壁,以致发展到后来寺内有间房子,四周墙壁密密麻麻都被进士题满了。
“雁塔题名者”,都想名留青史,可惜事与愿违。据说,五代战乱,寺已毁,塔独存,唐人题名在修葺中亦被涂抹遮盖。
编辑:刘伟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