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又见颜真卿
▲这是考古发掘出土的《罗婉顺墓志》。新华社发
一次考古发现,让人们意外遇见了正值盛年的颜真卿。
他在长安出生成长、师从名家;从政后,经历的一次次贬谪与擢升,都始于长安;逾古稀征叛乱,长安终成他不断回望却无法安抵的故乡。
书法家、政治家、文学家,颜真卿的一生,与长安无法分开。
1300多年后,长安又见颜真卿。
真迹现世:唐代家族墓葬中的意外发现
唐皇城,雄踞于长安城北的龙首原上。沿着今天被称为朱雀大街的道路向南,长安百余坊,如整齐排列于棋盘上的棋子,拱卫着唐皇城。709年,颜真卿出生于长安。即使在这里,仍留存于世的颜真卿真迹也屈指可数,而这次考古发现的颜真卿书丹《罗婉顺墓志》,就成为意外之喜。
从今年6月开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都咸阳城考古队对秦汉新城龚东村政府储备用地内的汉唐时期墓葬进行考古发掘。在发掘过程中清理了大量隋唐时期墓葬,其中可确证为元氏家族墓葬共3座,出土墓志四合。
“有遗憾也有惊喜。”这次考古发掘的执行领队张杨力铮说,“遗憾的是这些墓葬均遭早期严重盗扰,但却发现了目前国内唯一经由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颜真卿早年书迹真品。”
这合墓志出土于元大谦、罗婉顺夫妇合葬墓中,葬具及墓主骨骼无存,随葬品除墓志两合外,还有铜钱、陶灯、塔式罐、陶人俑、陶动物俑等。根据墓志内容初步研究,元大谦为北魏常山王第七代孙,而罗婉顺,本姓叱罗,鲜卑人,北魏孝文帝时改为罗姓。
在这次考古勘探中,最为重要的发现是罗婉顺墓志,其书丹者为颜真卿。罗婉顺墓志志盖、志石尺寸均为51.4×51.4厘米,志盖周边线刻缠枝花草及四神。盖篆书16字,志文楷书728字。在墓志右下角,清晰地刻有“长安县尉颜真卿书”。
而元大谦夫妇墓志的撰文者李璡身份也非同一般。汝阳郡王李璡,在志文内他自称外侄孙、外甥。据《新唐书》载,李璡为“让皇帝”李宪之子,李宪妃为元氏。结合墓志内容可知元大谦的侄女即李宪之妃、李璡之母。
这方墓志书丹于天宝五年(746年),那时的颜真卿,书坛崭露头角,政坛仍籍籍无名。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陈根远认为,这一颜真卿早年书迹,是他早期书法作品纤巧精雅风格的体现,与其晚年作品的浑厚遒劲有所不同。但也有学者认为,相较于颜真卿32岁所书的《王琳墓志》与41岁所书《郭虚己墓志》,这次的考古发现与两者风格颇有差异,是否为他人代笔仍需更多考证。
雁塔题名:“正是男儿立志时”
颜氏家族是以读书修身为荣的名门。如今珍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馆,作为颜真卿晚年书法代表之一的《颜氏家庙碑》,便书有“孔门达者七十二人,颜氏有八”。著有传世名作《颜氏家训》的南北朝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是颜真卿的五世祖。
虽然出身望族,颜真卿的青少年时代却坎坷不平。幼时失怙,他在母亲与家族亲人的教导下刻苦读书。“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先祖的家训一直激励着他勤学苦学。
唐朝对科举十分重视,以诗取士是唐代学子文人的仕途之始。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颜真卿中进士甲科,那时他不过20多岁。雁塔题名、曲江流饮、杏园关宴,考取功名的学子会举行许多雅趣盎然的活动。而在那个时代,雁塔题名,几乎是所有入仕文人的梦想。白居易曾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40余岁中进士的孟郊,则将自己登科后的欣喜与畅快,化作“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千古名句。
进士雁塔题名这一雅举仅仅延续到唐末,长安失去首都地位后,陕甘地区文人仍仿效此举在雁塔题名,一直至明清时期。如今,唐人雁塔题名的碑刻或墨迹已经难寻,但在大慈恩寺院内和大雁塔上,还存留有明清两朝乡试举人仿效唐代进士的题名碑70余通。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首广为传诵的《劝学》诗,为颜真卿晚年时期劝勉后辈所作,但也是他青年时代胸怀远大志向、勤学苦读的切身体会。
灞柳赠别:“秦山遥望陇山云”
进士及第,又经吏部铨选,颜真卿踏上了仕途。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这条路注定不是坦途。山东、浙江、江西、四川……在颜真卿近半个世纪的政治生涯中,他多次因敢谏直言而被权臣排斥调离出京。在与朋友离别时的唱和酬答中,又可以看到颜真卿乐群的一面。
“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天宝七年(748年),颜真卿奉命巡察河西、陇右,好友岑参作《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诗相赠。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天宝十二年(753年),颜真卿将赴山东任平原郡太守,岑参再作《送颜平原》。灞桥,是东出潼关的必经之地,桥下筑有长堤,堤上一步一柳。可以想见,绿意盎然的柳荫之下,岑参依依不舍地折下柳枝,赠诗相送挚友。
颜真卿任平原郡太守期间,远在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的高适也惦念着他。听闻颜真卿夙兴夜寐恪守职责,高适赠诗《奉寄平原颜太守》,“自承到官后,高枕扬清风。豪富已低首,逋逃还力农。”
颜真卿与朋友的交往,不仅有诗词唱和切磋学问,也有柴米油盐与生活的无奈。在《与蔡明远帖》中,他诉说“阖门百口,几至糊口”的困窘,他写给李光弼将军的弟弟李光进的《乞米帖》《鹿脯帖》,其中说到“举家食粥,来已数月”“病妻服药,要少鹿肉”。很难想象,这时需要找朋友借米求药的颜真卿,已是大权在握的吏部尚书。
书如其人:处江湖之远亦壮怀激烈
身处那个时代,颜真卿幸也不幸。
大唐帝国在经历了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睿宗李旦时期的朝政动荡之后,在约1300年前,唐玄宗李隆基开启了开元年间的盛世之治。这里既有“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的壮美恢宏,也有“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开放包容。而随后,大唐在安史之乱中兵连祸结、由盛而衰。这一切,都为颜真卿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龙尾道,是大明宫的一段登殿坡道,由丹凤门北望,坡道蜿蜒宛如龙尾盘旋而上,故称龙尾道。由龙尾道拾级而上,便是唐王朝皇权的象征之一——含元殿。如今,在位于西安市北郊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一段复原示意坡道通向经过保护修复的砖石高台——含元殿遗址。
含元殿坐落在10米多高的龙首原南坡之上,面积达3300多平方米。基台上的柱础和隔墙表明,含元殿东西面阔十三间,进深五间,是中国古代规制最高的殿堂建筑。站在含元殿凭栏南望,长安城与终南山尽收眼底。
从出任监察御史开始,这条长长的龙尾道,颜真卿走过了许多次。沿龙尾道而至含元殿,他在这里参加过元日、冬至大朝会;他于殿上要求弹劾跋扈逞威的李延业;在这里,他还被肃宗贬官。
颜真卿一生多次被贬外放,但他处江湖之远亦壮怀激烈。天宝十二年(753年),因受宰相杨国忠排挤,颜真卿出任平原郡太守。在那里,颜真卿一边事必躬亲造福百姓,一边与高适、岑参等挚友以诗言志。但同时,他察知安禄山反状,遣使入朝密奏,并预为战备。
安史之乱,颜真卿在北方率先起兵对抗叛军。但他耿直刚正的性格终为宰相卢杞所不容,建中四年(783年),颜真卿被遣向叛将李希烈宣谕,被囚禁期间他始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至贞元二年(786年),颜真卿灵柩归京师,终葬于京兆万年县凤栖原上。
颜门忠烈:“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颜真卿是书法家,更是政治家。他与堂兄颜杲卿一家,于乱世中终成大唐脊梁。
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颜真卿《祭侄文稿》,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苏轼的《寒食帖》共称为“天下三大行书”。这一名作书于唐乾元元年(758年),在满纸云烟的背后,是颜氏一族满门忠烈、为国赴死的慷慨悲歌。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禄山范阳起兵,河北诸郡县多见势而降。当唐玄宗慨叹“河北二十四郡,岂无一忠臣乎”的时候,颜真卿成了直插安禄山后方的一柄利剑。
本为文官出身的平原太守颜真卿与堂兄常山太守颜杲卿,兄弟二人一个在山东,一个在河北,他们相约起兵,继而聚兵马、杀叛将,牵制安史叛军,阻滞了其西进急攻潼关的步伐。
太行山下,土门关前。气急败坏的安禄山派史思明和蔡希德合围常山,最终城内弹尽枪折、瓦石俱空,常山陷落。颜杲卿与儿子颜季明,及颜氏子弟30多人取义成仁。在寻得亲人的尸骨后,颜真卿将满腹悲愤与痛楚纵笔倾泻而出,终成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
相较于颜真卿早期书迹,如这次考古发现《罗婉顺墓志》的清秀典雅,或是中晚期书作如《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的雄劲浑厚,《祭侄文稿》是迥然不同的。这是他追祭侄儿颜季明的起草文稿,“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笔端跳荡着浩然正气,墨迹映现出耿耿忠魂,在肆意纵横顿挫之间,悲愤的情感与苍劲的笔力相交织,《祭侄文稿》也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罕见的艺术瑰宝。
北宋之后,无论文人俗士,习书大都宗法颜书,颜真卿的浩然之气渐渐被书名掩盖。书如其人,拨开历史的尘埃,颜体书法的浑厚大气、方正刚直却正如他的人生般波澜壮阔,也是中国美学推崇的精神境界。
200多年后,欧阳修在《新唐书》中慨叹:“呜呼,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其书法更是被苏轼称道:“颜鲁公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同样吟出了“公死于今六百年,忠精赫赫雷行天”的诗句。
今年65岁的颜承纪是颜氏后人,作为陕西颜真卿书法艺术研究院的院长,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颜体书法艺术的推广。他说,从儿时开始执笔写字,父母就给他讲颜真卿因为家贫,以泥水为墨、墙壁为纸苦练书法的故事。而长辈们更是时常提醒,颜氏家族要以读书为善传家,并坚守正直忠诚的品格。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于赓哲说:“颜真卿是在德艺修身、谨守正道的门风礼法影响之下成长起来的,他刚直忠贞的品格与颜氏家风密不可分,对于国家和民族而言,同样需要这种精神的传承。”
本报记者杨一苗
编辑:黄坤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