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号今年已开行81列 陆海联运助力"一带一路"
今天(11月20日)上午,记者从西安国际港务区了解到,“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今年已开行81列,提前完成全年80列的目标任务,“西安-青岛港”国际货运班列已开行73班。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集装箱到发量突破10万标箱,较2014年同期增长42。4%。
短短两年时间,以陕西西安为起点,“长安号”向西开行“西安—阿拉木图”中亚班列,向东开行“西安—青岛港”海铁联运班列,推进了陕西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铁路国际货运新格局的形成,“长安号”已经迅速成长为贯通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这一黄金干线的重要枢纽和关键节点。
“西安—阿拉木图”中亚班列
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通道”
据悉,截至今年11月18日,“长安号”列车自2013年11月首班发车以来共开行127班,其中2015年开行81班;计6350车,累计运输货物总重达16万吨。2013年,陕西开行了西安至阿拉木图中亚国际货运班列“长安号”,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注入了全新动力。运行近两年来,满载货物的“长安号”联通着西安与中亚、欧洲等地区的经贸交流与合作。
从首趟“长安号”整车班列运载的货物均为“陕西制造”,到如今中亚班列在做好本地区货源组织的基础上,逐步吸引外地货源上列,目前货源除了30%左右的“陕西制造”外,主要是来自广东、甘肃、宁夏、山东、江苏、河北、上海、浙江等省区市的外地货源。
货物目的地也遍布哈萨克斯坦等中亚5国的44个城市和站点;运输品类也由刚开始的单一工业机械,逐步向多品类发展,新增了矿建、化工、轻工、电子等产品。这些都充分显示出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战略地位和“长安号”的良好前景。
“长安号”不但帮助全国各地的货物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亚地区的矿产和农产品也搭载着“长安号”走进国内市场。日前,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入区企业西安爱菊粮油集团计划采购哈萨克斯坦2000吨食用油,并用“长安号”回程班列由阿斯塔纳经阿拉山口发回西安,爱菊集团下一步还计划在哈萨克斯坦建立油脂分厂、面粉分厂、豆制品分厂等分支机构。此外,中外运空运、陕西易盛等本地企业也具有从中亚地区进口货物的需求。
西安—青岛港”海铁联运班列
打造“一带一路”重要的贸易纽带
为促进陕西外向型经济发展,切实方便外贸企业在陕西开展进出口业务,2015年2月2日,西安国际港务区管委会联合西安铁路局,试开行了“西安-青岛港”国际货运班列,开辟了以西安港为始发港,青岛港为中转港的陆海直达国际多式联运新航线,将“长安号”国际货运品牌向东延伸至青岛港,构建了陕西向东推进,延伸欧美的铁路干线。
截至目前,“西安-青岛港”国际货运班列共开行73班,其中回程53班,实现了西安到青岛港的班列双向对开。时间方面,货物到达青岛港只需42小时,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货源品类方面,98%都是陕西本地货源,其中不乏涵盖浓缩果汁、机械设备等陕西拳头产品。“长安号”为“陕西制造”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提供了黄金大干线,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成为“一带一路”上重要的贸易纽带和衔接海陆、贯通东西的物流大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