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盛行长安的重阳节:不仅仅是老人过的节
唐朝被称为“诗的国度”,在当时的长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留下了很多关于重阳的浪漫诗句。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的得名,是因为古人认为一、三、五、七、九为天数,即阳数,而农历九月九日的月份、日期数均为“九”,所以这一天被称为“重阳”,又称“重九”。
因为寓意长寿,重阳节在现代也被解读为“老人节”,然而历史上的重阳节与老人并无直接联系,形态与内涵也更加丰富。
我们先从重阳节的历史溯源说起。
重阳节的溯源
关于重阳节的起源,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就连号称中国的“百科全书”的《渊鉴类函》也不得不说重阳自古节的来源“莫知其由”。一般来说,关于重阳起源现存的观点有三种:
“避祸”说。这种说法来自于民间传说“恒景避祸”,说的是东汉时,河南汝河两岸流行瘟疫,一个叫恒景的人想要为乡民除害,于是去拜访神仙费长房。费长房被恒景的虔诚感动,赐给他降妖青龙剑,并让他带上茱萸叶子、菊花酒,在九月九日带着乡民们登高避祸。从这个传说来看,与重阳节有关的登高、饮菊花酒、戴茱萸等习俗都与避祸消灾有关。
▲桓景斗瘟魔(图片来自网络)
“祈寿”说。《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与戚夫人在菊花盛开时节摘取叶茎酿酒,来年重阳共饮菊花酒,并品尝用蓬蒿制作的糕饼,以此方法祈求长寿,这种宫廷活动后来也流入民间,形成重阳宴饮的民俗。
祭祀仪式说。这种说法来自于古人对自然时序与天象的观察,古人将大火星奉为神明,因此每到九月大火星隐退时,都会举行为大火星送行的祭祀仪式。
虽然关于重阳节的起源还没有定论,但一般认为,重阳节起于西汉,发展于魏晋,盛行并推广于唐代。唐代经济社会发展、百姓生活安定、诗歌创作繁荣,使重阳节俗愈加多样化、民间化。
重阳节的习俗
插茱萸
重阳节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会”,茱萸和能够与重阳节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因为古人相信茱萸有祛病消灾的功效,可以留下重阳的阳气,以阳退阴。
▲重阳插茱萸(图片来自网络)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称茱萸能够“增年益寿”。汉代《淮南万毕术》说,把茱萸悬挂在屋内,就可以达到“鬼畏不入”的目的。所以茱萸也有了“避邪翁”的美名。
到了唐代,出现了插茱萸的新节俗,有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另外,重阳饮茱萸酒的习俗也是从唐代开始的。
赏菊、簪菊、饮菊花酒
菊花盛开之时正值重阳,且菊花本身具有药用价值,又坚韧耐寒,人们想象它有延年益寿的功效,正符合重阳长寿、永久之寓意。
重阳赏菊的习俗源于东晋诗人陶渊明。陶渊明在担任彭泽县令时,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解绶还乡,隐耕田园。劳动之余,他特别喜欢赏菊,以此寄托自己闲适孤傲的隐士情怀。
▲陶渊明赏菊(图片来自网络)
唐代是诗歌的国度,唐人也喜爱菊花,因此重阳赏菊诗在唐代不胜枚举。到了两宋,重阳赏菊习俗在民间已非常普遍,称为节日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水浒传》中就有梁山好汉参加“菊花之会”的描写。
重阳饮菊花酒的习俗从汉长安开始,用正在盛开的菊花花瓣、花茎加上谷物酿造,进行一年的发酵之后在第二年的重阳节饮用。到了唐代,重阳饮菊花酒已经成为一种风气,菊花酒被推广开来,也成为
健身饮品。
▲菊花酒(图片来自网络)
登高
重阳处在季节变换更替的特殊时期,不仅意味着阳数的极盛,也暗示着阴数的萌生,所谓阳极必阴,盛极必衰。
为了避开这个不吉利的日子,古人以登高郊游的方式躲避可能发生灾祸的日常空间,通过由室内到室外的空间移动纾解生存的危机,祈求高山上天神的庇佑。
关于登高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重阳时节秋收已毕,农事空闲,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和药材,重阳风俗最初可能就由此演变而来。另外,重阳节期间天气晴朗,气候凉爽,也十分适合人们登高望远。
▲登高远望(图片来自网络)
重阳登高节俗起源于西汉,到魏晋南北朝更加完备,并且增加了游乐内容。东晋大诗人谢灵运就是为了登高方便,自制了平稳舒适的“谢公屐”,传为佳话。
在唐代的诗歌中,登高更在时间与空间上具有了较之前代更广阔的情感维度,远游的人们借重阳登高,表达对远方故土亲朋的思念,还寄托感时伤世的思古之幽情。其中就有杜甫的名篇《登高》。
此外,重阳节还有射猎、放风筝、蹴鞠等丰富的户外娱乐形式,可以说,重阳与强身健体的体育精神是分不开的。
尤其是唐代,社会生活安定,人们的节日活动也愈加丰富多样。一直被应用于军事的纸鸢,开始转化为民间娱乐,重阳节放风筝的习俗在唐代开始出现,妇女、儿童则是这项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重阳节与长安
唐朝被称为“诗的国度”,在当时的长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留下了很多关于重阳的浪漫诗句。
重阳时节吟诗作赋、畅怀心志,是一项趣味盎然的娱乐活动。赏菊赋诗起源于魏晋南北朝,而大型的重阳诗会则起源于唐代,盛行于长安。
唐代帝王爱好诗文,如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都是诗人,他们经常在重阳节召集大臣登高赋诗,先成者有赏,后成者罚酒。重阳诗会上的名篇名句,第二天就会传遍长安城,万口传诵。
重阳登高诗会的最佳场所,是长安城内诸多的佛寺高塔,其中尤以慈恩寺最负盛名。赋诗时,每人拈得一个韵字,按照皇帝所作的诗摹写一首,应制诗还要当场品评一番,唐代才女上官婉儿就是评诗者中的佼佼者。
唐代重阳节最热闹的地点还有曲江和乐游原。唐代诗人在这些地方也留下了不朽名作,如李商隐《登乐游原》以及李白《忆秦娥·乐游苑》等。
重阳节的现代性
现在,重阳节因祈求长寿的历史内涵,被人们改造为尊老孝亲的“老人节”,脱离传统家庭组织结构的现代人,借助这一天表达回归家庭、感恩家庭的情感观念。
▲西安广仁寺重阳敬老爱老活动(图片来自华商论坛)
但其实,起于西汉,盛于唐都长安的重阳节还有着其他丰富的形态与内涵,一些传统节俗也正在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
重阳节最原始的登高习俗,不仅鼓励人们强身健体,更蕴涵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亲近自然的思想观念。
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被禁锢于钢筋水泥的森林之中,越来越缺少走向自然山川愉悦身心的机会。
重阳节正值秋高气爽之季,西安的上班族们也利用节日闲暇去西安周边秋游,感受“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别样美景。
▲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风景
太平国家森林公园、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周至老县城等都在近几年成为了重阳秋游的好去处。
与家人、朋友一起登高望远、放松心神,是人们将传统重阳“天人合一”的精神蕴涵与现代户外健身理念相结合的新型娱乐方式。
自古以来,重阳节也是人们寄托思乡之情的重要载体。西安是一座移民城市,重阳登高为离开乡土的人们提供了梦寻故里的时间感觉,抚慰了天下远行者悬浮的心灵,也寄托了人们对高远未来永恒的憧憬。
曾盛行于唐都长安的重阳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一个诗意的节日,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对长寿健康的祝愿,对祖国山川的敬爱。
在今天的西安,重阳节俗的丰富性更应得到人们的重视与挖掘,寻找重阳与现代生活更多的连结点,成为人们集强健身体、户外娱乐、敬老孝亲于一体的节日。
注:本文参考资料来自《节日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主编:王军 李颖科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编辑:黄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