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良:关山馍馍有种特别的“香酥”
将做好的馍平铺在滚烫的石子上
西部网讯(通讯员 冯长涛)“石子馍离不开石川河里的小石头。”当记者追问为什么的时候,王小明脱口而出两个原因,第一是石头里含有的矿物质含量高特别是锌,第二是石头硬度高,高温下不会“烂”,而且是越用越光,越好用。“别的地方的石头高温时间一长就容易炸开,渣滓就会进入馍里,吃起来咯牙。”
家住阎良区关山镇的王小明做烘烤类的陕西馍馍已经5年了,从香酥石子馍到棒棒馍,从油酥馍到烤馍片……一共十几个品种,他说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再过几十年,一提起关山,人们不禁能想到甜瓜和相枣,还能想到这传统的关山馍馍。8月25日,记者探访关山馍业,记录这传统与现代技术打造出的一份特别的“香酥”。
传统老酵面,做出不一样的“馍馍”
作为重点示范镇,初秋的关山从街道到园区处处彰显着一种的独特魅力,午后,北街穿过绿树掩映的村庄,就是王小明的厂子。
“好香!”刚进门,正在晾晒的五香石子馍层层叠叠堆在一起,俨然成了“馍”的世界,只是从厚度上更像是锅盔,“咱农村人叫它石子陀陀。”40岁的王小明,高高壮壮,看着比实际年级精神很多,兴致勃勃带记者参观自己的“馍厂”。
自从去年10月,投入了现代化的各种机器,王小明的厂子产量和品种大大增加,“一共十几个品种呢,越做信心越大,甘肃、河南、山西等地咱都有供货。”顺手拿起一个包装好的袋子,王小明指着袋子上的文字,努力用标准的普通话读了起来,“来自中国航空城的问候,传统老酵面,手工精制,香酥可口……”
“传统老酵面?”
“你就说是酵子。”一位大婶正在将做好的馍进行装袋,见城里来的记那者疑惑,不仅插话道,“每次蒸馍后留下一点儿面作为酵子,发酵粉肯本做不出来这味儿的。”边说大婶手底下就没停下。
酵面虽好,但是比例掌握不好,容易发酸,这需要和面时通过碱面进行中和,说起来简单,王小明说这绝对是个技术活。
五道程序,诞生香喷喷的“棒棒馍”
和好的面被送进操作间,几位大婶就忙活儿开了。
52岁的王大婶正在排面机上排面,和好的面团进入机器后被压成片状,这个过程被反复5、6次后,就变成了光溜溜的“片状”。然后用一个木制的板子卡好尺寸,真的像裁剪纸张一样,将面片裁出了一寸多宽的尺寸。
“过去的机子是往里卷面,现在这个是往外排,安全度很高。”王小明还用手试了试证明给记者根本不会发生意外。
排光裁剪好的面片,被机器统一切割成长10余厘米,宽4余厘米,中间还有一道口子的形状,“每个大概也就30克。”
40岁的陈小玲正在第三道程序上把面片“挽花”,整齐地码在盘子里。
双手拽住两头,从面片中间的口子左翻两下,右翻两下,像在扭麻花。“有啥技术,熟练就好了。”陈小玲笑着说,每天能做6袋面左右。
一人多高的两个烤箱,在220度的高温下一次可以烤12个盘子,45岁的潘凤霞负责这道工序,她不时抽出盘子查看一下,“上下颜色带一点黄就行了,这主要是发酵定型。”5分钟左右烤盘被取出,被送入130度的低温烤箱继续烘烤,35分钟后黄亮亮的“棒棒馍”就新鲜出炉,空气中顿时都是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