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民族复兴关键一程阔步前进 学界热议五中全会公报

02.11.2015  10:56

  内容摘要: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现代文明应该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上的“绿色文明”,市场经济应该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绿色经济”,其关键是抛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消费、高污染”的非持续发展模式,创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适度消费”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民生改善“快车”在“十三五”期间将再次大幅度提速——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分类扶持贫困家庭,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十三五;贫困人口;中国经济;生态;发展战略;文明建设;常态;小康社会;脱贫

  作者简介:

  10月29日,党的第十八届五中全会在万众瞩目中胜利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宏伟蓝图已然铺开画卷,未来五年中国的发展之路清晰展现。正如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教授盛斌所言,“‘十三五’规划描绘中国强国雄心、制定发展蓝图、传递合作共赢信号,向世界展示出中国保持稳定发展的坚定信心。”

  全会公报发布后,记者第一时间采访多位学者,展望“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亮点。

  中国经济稳中向好

  “十三五”时期是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特殊而关键的五年。这五年,中国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更高发展阶段跃升,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冲刺。全会提出,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保持未来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遵循。站在历史新起点上,全会以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的深刻把握,擘画出未来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程恩富认为,“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将亮点频出。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国际经济合作中不断采取有力措施,将进一步赢得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主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打造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创业的新引擎,推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将催生经济新增长极;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体制,将为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大势不会改变。”程恩富对此充满信心。

  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驻会副主任吕忠梅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本质上是要完成文明的转型,终极关怀是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现代文明应该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上的“绿色文明”,市场经济应该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绿色经济”,其关键是抛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消费、高污染”的非持续发展模式,创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适度消费”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如果将‘小康中国’比喻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青年,那么经济是心脏,政治是大脑,文化是灵魂,社会是体质,生态是血液。”吕忠梅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只有真正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才能发挥其促进调结构、转方式的功能与作用;同时,也只有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实现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才能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

  民生改善“快车”再提速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谢春涛强调了全面小康之“”,小康是对所有人群的全覆盖,是不分地域、不分群体、不分层级、不分民族的小康,农民不能落下,贫困人口不能落下,城市低收入人群不能落下。

  为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民生改善“快车”在“十三五”期间将再次大幅度提速——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分类扶持贫困家庭,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改善民生就是发展,而且是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程恩富认为,经济指标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唯一指标,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必须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等问题,“发展以民生为导向,是‘十三五’的一大亮点”。

  “十三五”规划具有世界意义

  今天的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世界。谢春涛认为,“十三五”规划不仅对跋涉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的社会主义中国意义非凡,还将产生更加深远的世界影响。例如,2020年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就是对减少世界贫困人口的巨大贡献。

  在盛斌看来,随着“十三五”规划的推进,中国将进一步由世界大国向世界强国迈进,“这无疑将对完善世界经济地理版图产生重要影响”。盛斌分析,“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促进产业与技术的转型升级,提高中国出口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品牌与科技含量,从而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显著的竞争效应。与此同时,中国保持稳速、创新驱动、可持续、平衡、包容性和开放的增长,将继续为全球经济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提供持久动力。此外,随着人民币国际化、企业“走出去”进程的加快,“一带一路”、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国际经济合作新倡议的推进,中国将积极推动和参与世界经济治理机制变革,为全球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有益的实物性和制度性公共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