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革命老区:扶贫“大包大揽”后遗症频现

02.06.2015  14:43

在陕北革命老区,随着国家扶贫力度加大,各项优惠政策不断落地,老区发展脱贫的基础逐渐好转。但一些基层干部和群众表示,政策好了,政府包揽也多了,部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动性降低、依赖性增强;有的项目实施只重考核,忽视农民意愿和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

政府要是年年扶持就好了

陕西 省延安市,棚栽、苹果成为政府大力推广的农业产业。延安市农业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36万亩,产量113万吨;苹果总面积为340万亩,产量288万吨,位居陕西省首位。

在延安的许多县区,政府修建大棚,免费或低价租给农民经营;在经营初期,政府往往还会对购买草帘、机械等进行补贴。很多地方的果树栽种,也由政府进行前期投入。记者在走访时发现,伴随扶贫力度的加大,“等靠要”、过度依赖的苗头也开始出现。

30岁的胡志英是延安市志丹县金丁镇胡新庄社区的一位农民,种植大棚已近4个年头。作为村里最年轻的大棚种植者,目前他经营11个大棚,一年能有十几万元的收入。

当地政府免费为农民修建大棚,提供免费的肥料、菜苗,还有技术服务。一期承包5年,他只需要掏三、四千元的承包费。胡志英表示,政府应该再加大扶持力度。“我这些棚的草帘子明年也该换了,希望政府能免费给换。”胡志英说。

记者问,为什么认为自家棚换帘子是政府的事?胡志英表示,政府投钱建棚还给补贴,农民就更想“开车不加油”了。

志丹县顺宁镇白草台村的任志洋也有同样的想法。种草莓每年收入六七万元,但他不愿意追加投资,“草帘子一块80块钱,政府给个三、五十块钱的扶持就好了;当然,政府要是年年扶持就好了。

除了产业发展外,一些人在生活上对政府依赖性也很强。”志丹县双河乡乡长王春艳说,“有的人不愿发展产业,总是指望政府救济、补贴,时不时跑到乡政府来要钱,不给就不走。

延安市宝塔区甘谷驿镇党委书记武治建说,过去吃救济会感觉没面子,现在有些人却隔几天就来镇政府要个30元、50元的,还觉得很骄傲、很光荣。政府为了息事宁人,只要有百姓来闹,就会给些钱打发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