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移民搬迁让百万人告别地灾威胁

15.07.2016  15:37

    截至目前,陕南三市累计完成移民搬迁32.4万户、111.89万人,其中,完成农村受地灾、洪涝灾害威胁户13.77万户46.8万人,占到已搬迁总人数41.8%。据统计,5年来,搬迁新址没有一户因灾受损,陕南三市总体受地灾、洪灾的伤亡率分别下降了80%和70%。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扭转了“一到汛期下雨群众就夜夜睡不了安稳觉、干部听到雷声就担惊受怕”的被动局面,打破了陕南山区 “遭灾—救灾—重建—再遭灾”的恶性循环。

    陕南地区“八山一水一分田”,群众住房依傍大山,每到雨季,山洪、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陕南地区28个县区中有21个为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每年因灾致亡30人左右。据统计,2001~2010年,陕南地区因灾死亡或失踪590多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60多亿元。特别是2010年7月,陕南地区遭遇50年一遇洪灾,仅安康市就有69人死亡、119人失踪。面对现实情况,2011年5月,陕西省委、省政府决定启动实施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工程,计划用10年时间,把居住在陕南中高山区、地灾和洪涝易发区,离乡村公路五公里以上交通不便、贫困且缺乏发展潜力,以及为改善生态环境、建设重大工程需要搬迁的60万户、240万名群众,转移到安全、宜居、宜业的浅丘或川塬地带,彻底解决陕南地区避险、扶贫和生态安全。

    实施移民搬迁工程,首先要解决的是资金和土地问题。

    陕南移民搬迁工程,预计总投资约1400多亿元,每年需投入100亿元以上。在资金筹措上,陕西建立了省级主导、市县配套、社会参与、群众自筹的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建房资金采取向中央财政争取补助一点、省市县三级财政筹集一点、有能力的搬迁户自筹一点的办法解决;公共设施及配套建设项目,主要通过整合30多个部门的40多项涉农资金、专项资金、社会资本和政府自筹的办法。5年来,共争取中央相关专项资金76亿元(已到位40亿元),省级预算安排、整合省级专项资金168.35亿元,市县财政配套、项目资金整合70.29亿元,搬迁户自筹及投工投劳263.02亿元,贷款51.21亿元,土地和商品房收益2.13亿元,陕南移民搬迁公司累计提供周转资金69.3亿元。陕西省将筹集的资金直接划拨到县,由市级统筹、县政府合理安排使用。根据各户情况,给予每户3~6万元的建房补助,尤其是对贫困程度深、自筹能力弱的特困户和五保户等人群,建房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

    陕南许多地方“地无三尺平,出门就爬坡”,能够建房、做安置小区的大多是基本农田。对此,国土资源部给予大力支持,出台了全国唯一的移民搬迁安置土地综合利用试点政策,允许陕南三市将腾退节约的农村建设用地在市域内安排使用,陕西省也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据测算,如果按每年完成20%搬迁户宅基地腾退,结余的建设用地指标至少有3000亩。

    陕南移民搬迁坚持科学选址,实施“三避开”:避开地灾隐患点、避开基本农田、避开自然保护区等不宜居住区;采取“三靠近”办法:把浅山川道、公路沿线、中心村、城镇近郊等发展条件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相对完备的地方,以及现代农业园区、工业园区、旅游景区等产业园区周边便于群众就业的区域,作为规划集中安置点的优先选择。安置建房严格依据省定宅基地用地标准,以集中搬迁户均0.2亩、分散安置每户0.25亩为最高标准,将旧宅基地复垦用于城乡增减挂钩及植树造林。截至去年年底,陕南共拆除原住宅6.8万户,累计腾退宅基地40347.46亩(其中复垦24744.65亩,生态恢复15602.81亩)。

    移民搬迁工程,为陕南移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白河县茅坪镇枣树社区中心广场,社区群众自发跳起广场舞。“以前住在山上,只要下雨,就提心吊胆,怕滑坡塌方。自从搬下山住进社区新居,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天晚上,广场热闹得很。”提起移民搬迁带来的新变化,村民王文权滔滔不绝。(转载国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