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避灾移民搬迁的“溢出效应”

28.03.2015  11:37
 

  4年前的一场大范围持续降雨,给陕西南部山区群众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也促使陕西省委、省政府启动涉及240万人的大规模避灾移民搬迁工程。记者近日深入陕南山区调查发现,这一工程产生明显的“溢出效应”:不仅让近百万群众远离地质灾害住得安全,还解决了这个连片贫困区产业发展、脱贫致富等一揽子问题,加快陕南地区城镇化步伐。

  “挪穷窝”:让群众住得安全

  陕西南部的汉中、安康、商洛3市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涵养区,也是灾害易发区、连片贫困区,仅2010年“7·18”洪灾就死亡失踪300多人。为此,陕西省痛下决心,从2011年至2020年,对陕南地区深受自然灾害威胁和贫困困扰的60万户、240万人实施生态避灾移民搬迁。

  安康市汉滨区大竹园镇七堰社区是陕南最早的移民搬迁安置点,2010年“7·18”特大暴雨引发的泥石流造成七堰村29人死亡或失踪。村民陈道前告诉记者,他和爱人带着大女儿长期在广东顺德打工,小女儿和父母留在家里。“过去住在山上,每到雨季都提心吊胆。前年政府补贴3万元,我自己掏10多万元,住到这140多平方米房子里。现外出打工再也不用操心家人的安全啦!

  在七堰社区记者看到,在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后,包括七堰村75户受灾群众在内,住在滑坡地区的627户群众都在这里安了新家。

  陕西省移民办主任李永平告诉记者:“陕南地区28个县区中有21个贫困县。为解决搬迁资金难题,我们采取政府兜底、让群众少拿钱或不拿钱的办法,按人均25平方米的标准为搬迁群众提供基本住房保障。搬迁群众中的特困户、五保户和孤寡老人按照规定面积由政府免费提供住房。

  李永平说,4年来,已有26万户88万群众搬迁入新居,脱离了陕南山区地质灾害的危险。近年来,这一区域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数量减少80%,洪涝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数量减少70%。

  “移穷业”:百姓脱贫路更宽

  “耕无地,商无路、学无门”是陕南农村的真实写照。受制于恶劣的自然条件,这里的山区群众居住分散,没有可以解决温饱的耕地,没有能够发家致富的门路,孩子上学也非常困难。记者在调研中发现,随着陕南移民搬迁工程的实施,越来越多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得以转变,逐步甩掉贫穷的帽子。

  在商洛市云盖寺镇的移民安置社区里,政府在规划之初就修建了8栋3000平方米的小微企业孵化园标准厂房,对于该小区的4000多居民而言,在家门口打工不再是梦想。

  “过去在外省打工,老人、娃娃都没人管,走远了操心。现在上班两步路就到,虽然钱挣得少点,但省去在城里租房、生活的开支,还能照顾家里,我觉得挺划算。”在园区内普瑞电子公司工作的张静告诉记者。

  在与普瑞电子公司毗邻的美云秦绣工艺品公司里,云盖寺镇移民社区群众享受到的则是在家工作的“SO-HO”式待遇。搬迁群众只要在美云秦绣公司接受简单地培训,就可以购买材料回家刺绣,公司将对完成品进行回购、按件计费。这样一来,对那些无法外出工作的妇女、老人,在不耽误他们买菜、做饭、接送孩子的前提下获得一笔额外的收入。

  除去在就近的公司打工外,云盖寺镇的这些移民搬迁户原本的土地也被利用起来。镇上通过土地流转搞起了茶园或是大棚蔬菜基地,也有不少搬迁群众选择在这些地方继续干自己熟悉的农活,既挣到土地流转租赁费,还拿到了工资。

  在安康市平利县,政府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工业园区和旅游景区建设,引导搬迁户从事务工、经商、旅游服务等二、三产业,搬迁户收入由单一的种养业,逐步向加工业、运输业、服务业、劳务输出等多元化转变,拓宽了增收渠道,加快了致富步伐。经调查统计,搬迁户年人均纯收入,由搬迁前不足3500元增长到目前7000元以上。

  “斩穷根”:还需多方发力

  安康市委书记郭青告诉记者,陕南移民搬迁产生的“溢出效应”正在逐步体现: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地,陕南三市通过移民搬迁后的“人退林进”,年均治理水土流失2500平方公里、植树造林110万亩,汉江出境水质保持在二类以上;由于许多年轻人选择就地就近务工从业,“三留守”(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矛盾得以缓解;近亲通婚减少,可以大大提高当地人口质量,减少智障残疾人群数量等等。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陕南移民搬迁的“溢出效应”虽然明显,但仍面临资金、土地和社会管理等难题。如何完善人口迁徙后的社会治理,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的生活环境?如何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到移民搬迁中?如何促使当地产业发展尽快跟上人口聚集步伐,从根本上拔除陕南山区群众的穷根子等问题,是陕南地区要解决的大课题。新华社记者 刘书云 薛天

 

责任编辑:凌琳  审核: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