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陕西省委举行“中国这十年·陕西”主题新闻发布会 介绍“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有关情况

31.08.2022  20:23

   中共陕西省委举行“中国这十年·陕西”主题新闻发布会

  介绍“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有关情况

  8月31日10时,中共陕西省委举行“中国这十年·陕西”主题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共陕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国中,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省人民政府省长赵一德出席,介绍“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省委新闻发言人蒿慧杰主持。

  蒿慧杰: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欢迎出席“中国这十年”主题新闻发布陕西专场。本场发布的主题是“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中共陕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国中先生,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省人民政府省长赵一德先生出席,向大家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各项事业取得的成就变革,在新征程接续奋斗的生动实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刘国中书记介绍有关情况。

  刘国中: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同大家见面。多年来,媒体朋友们积极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述陕西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故事,为陕西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作出了重要贡献。首先,我代表陕西省委、省政府和3950万陕西人民,对媒体朋友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大家给予陕西的关心支持帮助表示衷心感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乘着新时代浩荡的东风,陕西在总书记指引下阔步前行。10年来,总书记始终情系三秦百姓、关心陕西发展,三次来陕西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五个扎实”、“五项要求”、“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等重要指示,为做好陕西新时代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我们坚持全部工作都围绕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展开,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低调务实不张扬、埋头苦干,与全国一道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新成效。

  中国这10年,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牢记总书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指示,努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1.41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98万亿元,年均增长7.3%,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实现翻番。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现代煤化工发展水平全国领先,单晶硅片、重卡变速器产量全球第一,半导体产业规模居全国第4位,新能源汽车、高端液晶面板等成为“陕西智造”新名片。科技创新实力持续增强,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陕西,获批首批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建成世界首个实用化零碳智慧能源中心,高端无人机等技术国内领先,航空航天领域聚集了全国30%的研制能力,大飞机、探月工程、火星探测、北斗导航、载人深潜等领域均有陕西科技力量的贡献。秦创原建设带动创新驱动发展正在做强成势,去年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合同交易额增速均超过30%。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完成4个支线机场迁建,建成5条高铁、7条地铁,“县县通高速公路”如期实现,5G网络覆盖所有乡镇。关中、陕北、陕南区域协调发展成效明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加快提升,县域经济年均增长7.7%,全省城镇化率提高13.9个百分点。煤炭产量居全国第三,约60%的煤炭和天然气外运保供,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了陕西力量。

  中国这10年,陕西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建设取得新突破。牢记总书记“突出基础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改革举措”和“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的重要指示,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扩大开放。800多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掌上好办”,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5个工作日以内,全省实有市场主体较2012年增长3倍多,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数量居全国第8位,近五年上市企业增量接近前三个五年增量之和。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综合排名居全球前50位,中欧班列长安号覆盖亚欧大陆全境,主要指标领跑全国,去年开行量占全国1/4。陕西自贸试验区30多项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综合保税区数量居中西部第一,贸易伙伴遍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国14.4个百分点。

  中国这10年,陕西特色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牢记总书记“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的重要指示,一手抓种粮面积巩固,一手抓粮食单产提高,粮食产量实现“十八连丰”,总产和单产均创新高。建成全国唯一农业自贸片区,杨凌“国家队”持续引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陕西农业科技在“一带一路”沿线“开花结果”。我省科研团队在全球首个发现小麦条锈病感病基因,开辟了抗病小麦育种的新思路和新途径。肉羊肉牛、家禽、蔬菜、食用菌、茶叶、红枣、核桃等全产业链加快形成,设施农业产值突破千亿元,羊乳制品占国产市场份额85%,苹果、猕猴桃产量居全国第一,世界每7个苹果、全国每4个苹果中就有一个来自陕西。

  中国这10年,陕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牢记总书记“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的重要指示,从“国之大者”高度狠抓生态环境保护,三秦大地的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秦岭陕西段生态环境优良等级面积达99%,黄土高原成为全国增绿幅度最大区域,陕西版图由浅绿向深绿不断迈进。主要河流优良水体占比超过九成,承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70%水量的汉江、丹江,水质始终保持在II类以上,实现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空气质量达到实施国家新标准以来的最好水平。生物多样性实现恢复性增长,朱鹮种群数量从十年前的1000余只发展到现在的7000余只。现在,探访秦岭深处的黄柏塬等地,就很有可能与野生大熊猫不期而遇。

  中国这10年,陕西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牢记总书记“发掘和用好丰富文化资源”的重要指示,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三秦大地生根开花、赓续发展、传承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中国好人榜上榜人数居全国前列。一批精品力作获得茅盾文学奖、文华大奖等奖项,电视剧《白鹿原》、《装台》等深受公众好评,秦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国家版本馆西安分馆建成开馆,全国首座考古学科博物馆对外开放,“家门口”的公共文化设施让群众乐在其中。大唐不夜城、“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等成为打卡热门景区,全省累计接待游客超过40亿人次。

  中国这10年,陕西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不断加强。牢记总书记“扎实办好民生实事”的重要指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1%和9.9%。5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46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和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小木耳、大产业”式的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村村基本都有集体经济收益,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去年国家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我省综合评价为“”。提前整省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评估验收,8所高校、20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紧密型医共体让群众享受到优质可及的医疗资源,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精彩圆满,全民健身成为社会新风尚。近年来,我们下气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惠及90多万户居民,交通出行等领域“小切口”改革受到群众欢迎,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历史最好。

  中国这10年,陕西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推进。牢记总书记“党建工作平时抓得好抓得实,关键时刻才能发挥出巨大作用”的重要指示,深刻汲取秦岭违建事件教训,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项建设,广大党员干部更加自觉忠诚核心、维护核心、看齐核心。扎实开展党内集中教育,伟大建党精神深入人心,延安精神、照金精神、南泥湾精神、张思德精神、西迁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疫情防控、防汛救灾等急难险重工作中得到了充分彰显。近年来,我们以零容忍态度正风肃纪反腐,严肃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特别是深入开展赵正永案以案促改,改出了正能量、改出了高效能、改出了新局面,人心思进、人心思干的氛围日益浓厚,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持续构建。

  10年来,陕西取得的一切进步、一切成就,最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将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高举旗帜、紧跟核心,坚定不移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扎扎实实办好陕西的事情,以饱满精神状态和实际工作成效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在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中展现陕西更大作为。

  我先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蒿慧杰:谢谢刘国中书记。下面进入答问环节,请记者朋友们提问。提问的时候请先通报一下自己所在的新闻机构。

  请开始提问。

  人民日报提问:谢谢主持人,我是人民日报记者。刚才国中书记在介绍中提到,近年来陕西全部工作都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来展开,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新成效。请问,陕西是如何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的?谢谢。

  刘国中:首先感谢人民日报这位记者的提问。总书记三次来陕西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事关陕西发展的一系列全局性、方向性、根本性问题,让陕西党员干部群众深受鼓舞、倍增信心。近年来,我们坚持把总书记三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作为全省工作的总纲,切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努力把总书记为陕西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一是持续对标对表。总书记每次来陕西考察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我们都及时开展专题学习、专题研讨、专题培训,结合实际制定贯彻措施,并在落实中不断查漏补缺、完善提高。对总书记关于全国各地各领域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我们都列为省委常委会会议首要议题和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核心内容来学习贯彻,同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结合起来研究落实举措。同时,建立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工作机制,“一件一专班”闭环抓落实,常态化开展“回头看”。今年5月,我们召开了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大会主题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就是总书记对陕西提出的明确要求,大会确定的奋斗目标、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都是对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的实化细化具体化。通过一系列工作,全省广大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提高,更加坚定自觉地朝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二是突出高质量发展主题。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总书记三次来陕西考察,先后提出追赶超越、新时代追赶超越、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本质都是要求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我们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政治要求,作为衡量工作对错、取舍的试金石,把牢方向、把准尺度、把握重点,符合的就多干、快干、干好,不符合的就坚决不干。比如,建立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各地在制定“十四五”规划、确定年度目标任务时,对标新发展理念谋深谋准谋实各项工作,防止在起跑的时候就跑偏;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集中力量打造23条重点产业链,系统谋划高质量项目建设,常态化开展集中观摩,推动各地在项目建设中比亩均效益、比就业带动、比节能降耗;下决心改革重组一批国有企业,推进西咸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引导各级下气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抓好群众增收,推进共同富裕,努力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三秦百姓,等等。现在,越来越多的干部在头脑里树立起了新发展理念,不断把工作重心、工作举措往高质量发展上聚焦。

  三是强化作风保障。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关键在干部,关键在干部作风。我们积极践行忠诚干净担当、为民务实清廉要求,大力倡导优良作风,坚决纠治“四风”问题,下硬茬整治顽瘴痼疾,同时强化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旗帜鲜明让敢担事、干实事、干得成事的干部有位置、有舞台,结合市县乡换届等提拔重用了一批优秀干部,大家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进一步提振。近年来,用心干、扎实干、少说多干的干部更多了,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的成效更明显了。本月初,我们召开省委十四届二次全会专题部署了作风建设,督促引导干部从对党忠诚、担当尽责、一心为民、勤学善做、真抓实干、清正廉洁等方面找差距、抓改进,以健康、向上、民主、活跃、充满战斗力的新风貌,紧跟总书记、奋进新征程。

  谢谢!

  新华社提问:谢谢主持人,我是新华社记者。我们都知道,这几年陕西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迈出更大步伐”,实施了一系列举措,特别是打造的创新驱动平台——秦创原,成为近年来一个热词。想了解一下,下一步陕西如何进一步挖掘创新潜力、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

  刘国中:首先感谢新华社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总书记讲,“要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陕西有110多所高校、1500多家科研机构,2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两院院士72位,专业技术人才百万以上,这些创新资源是陕西的最大优势,也是更好服务国家大局的潜力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4倍多,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21.5%,累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91项。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陕西科技创新活动对现实生产力的提升促进作用仍然还不够。

  总书记三次来陕西考察,都对我们抓好创新驱动发展寄予厚望,要求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紧密对接。我们建设秦创原平台就是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下气力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让更多的科研活动从“书斋”、校园走进企业、市场,让更多的科研成果直接面向经济主战场。一年多来,我们以西咸新区为总窗口,突出以企业为主体,以人才为主力,以市场为主导,整合高校、院所、企业、社会等创新资源,打造从研发到孵化再到产业化的科创系统,努力培育更多科创企业、科创产业。截至目前,总窗口引进科技型企业近1100家,入驻各类金融机构65家,科技成果转化企业275家。像秦创原春种基金支持的第001号项目——纳米智能吸能材料项目,仅用42天就孵化成科技公司,并在4个月内实现了团队公司化、成果产品化、产品市场化。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四个面向”,不断扬优势、挖潜力,在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勇担使命。一是抓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优化构建陕西实验室体系并争创国家实验室,加快建设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分子医学转化中心,推进先进阿秒光源、电磁驱动聚变等设施建设,打造更多的“国之重器”。二是加强“卡脖子”技术攻关。我们已经梳理了2600多项关键核心技术清单,发布了50个“揭榜挂帅”重点攻关课题,努力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三是继续建好用好秦创原。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丰富产投、创投、风投等金融产品,强化科研、中试、产业化全周期支持,让秦创原真正成为创新创造的高原。

  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提问:谢谢主持人,我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这当中产业体系是重要支撑。请问陕西是如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谢谢。

  赵一德: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问到了高质量发展的要害。产业都是有生命周期的,对一个区域来说,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就是产业迭代和经济蝶变互促共进的过程。为此,我们认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提出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指示精神,抓住全球范围内产业链转移、供应链重组、价值链变迁的历史机遇,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双向发力,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协同推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实现了新突破。陕西的产业整体竞争力、创新力和抗风险能力得到显著增强。这十年间,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7%、规上制造业年均增长9.1%,全省工业投资年均增长9%,工业经济总量突破了一万亿大关、居全国第12位;服务业经济1.3万亿,比十年前占GDP比重提升了8.7个百分点。

  主要在三个方面下了功夫,概括起来就是“优存量、扩增量、抓变量”。

  “优存量”重点是念好“稳控转”三字经。“”,就是稳住能源工业的基本盘。大家都知道,陕西能源工业占陕西经济的半壁江山,截至去年占比达到了54.3%。我们积极推动稳煤、增气、扩油,产量分别居全国第3、第3、第4位,十年间能源工业投资年均增长6.6%,有力地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保障了用能需求。“”,就是严控“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我们调减了拟进入“十四五”规划“两高”项目79个,涉及投资7000多亿元。“”,一方面是积极发展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另一方面,是把传统能源收益转化到新能源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目前全省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到36%,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13.1%。

  “扩增量”重点是运用“新思路”大招商。我们运用三种思维创新招商思路,提升招商质效。一是“投行思维”,就是突出专业化、市场化、精准化,政府团队、专业服务团队和企业团队协同招商,把招商引资从“政府与企业”的博弈转变为“企业与企业”的合作。位于西安高新区的奕斯伟项目,就是运用投行思维成功招商的典型案例,目前陕西以三星、奕斯伟等为代表的半导体产业销售额超过1500亿元、产业规模居全国第4位,已经成为陕西发展硬科技的一张亮丽名片。二是“链式思维”,就是确立了制造业23条、文化旅游业7条、现代农业9条重点产业链,分别由省级领导和厅级领导担任产业链链长,广泛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在补链延链强链中实现了要素集约、创新集成、企业集聚、产业集群。以隆基、美畅等为代表的光伏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年产值近千亿元。以比亚迪、吉利、陕汽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全国领先,产量占到了全国的13%。三是“闭环思维”,就是把全周期服务理念体现到招商引资各个环节,用长久的努力赢得长远的合作和发展。2021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突破百亿美元、引进内资突破万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3.5倍和3.2倍。

  “抓变量”重点是加快“数字化”强赋能。我们一手抓数字产业化,积极推进西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大力引进、培育数字经济龙头企业,陕西的卫星导航、人工智能、虚拟成像、集成电路等数字产业技术水平达到全国领先。另一手抓产业数字化,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目前我省的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开始驶入快车道,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超过30%。

  面向未来,我们将更加注重构建产业生态圈,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数据链深度耦合,以高质量的产业体系支撑高质量的发展!谢谢。

  经济日报提问:谢谢主持人,我是经济日报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等过程中,县域都是一个重要单元,县域经济都是重要支撑力量。陕西40%的经济总量在县域,县域经济在全省发展格局发展中至关重要。请问,陕西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赵一德: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个问题指出了县域经济在中西部相对欠发达地区的极端重要性。从全国范围看,中西部的差距、省域经济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县域经济的差距上。近年来,我们坚持把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收入差距,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抓手,针对县域资源有限、要素不畅、产业弱散、人才缺乏这些实际情况,出台了10条含金量比较高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今年上半年76个县(市)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十年来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亿元的县增加了7个,仅去年一年就增加了4个。同时,我们通过发展县域经济,有力助推农村居民收入持续提升,十年间年均增长9.9%、高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2.6个百分点,城乡收入比由3.22下降到2.76,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在操作层面,我们主要是注重抓好“三个统筹”。

  一是统筹抓好城镇平台、产业平台、投融资平台建设。就是聚力打造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动力。我们抓住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契机,推动县城分类发展、城乡加速融合、群众稳步增收,构建了县城、重点镇、中心村和特色村融合发展的城镇体系。我们坚持“一县一区、一区多园”,去年以来再整合50亿元资金,支持县域产业园区提质升级,2021年县域工业园区由183个整合为119个,但县域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不降反升,高于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我们采取“以市带县”模式,推动县级投融资平台整合转型,累计压减县级融资平台190家,通过发债等方式融资超1000亿元,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资金“活水”。

  二是统筹抓好特色经济、民营经济、集体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特色经济。我们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每个县明确1-2个主导产业或首位产业并全力帮扶支持,建成世界最大的苹果、猕猴桃基地,全国唯一的奶牛、奶山羊“双奶源”基地,全国纬度最高的茶业基地。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小木耳、大产业”现在发展势头很好,洛川苹果、眉县猕猴桃、大荔冬枣等50多个特色品牌驰名海内外。我们以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为重点,不断优化县域营商环境,让民营企业敢干、敢闯、敢投,县域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到全省县域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十年间,全省民间投资年均增长12.9%,今年上半年县域民间投资增速高于全省10.7个百分点。我们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激活农村沉睡的资源、资产、资本,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清零削薄”行动成效显著,有经营性收益的村占比达到97.7%。

  三是统筹抓好交通体系、商业体系、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县域要发展,交通是先行官,商业是活力源,基本公共服务是保障网。我们加快推进县域交通基础设施内畅外连、互联互通,加强“四好农村路”建设,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所有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的历史性突破。我们着力完善县域商业体系,推进乡村传统商业网点改造和物流配送网络建设,电商服务覆盖全省所有乡镇和50%以上行政村,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畅倍增。我们注重加强县域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每个乡镇至少有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县级公立医院全部达到二级医院标准,城乡低保标准较2012年分别提高79.6%和166%。三秦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大增强,日子越过越红火。谢谢。

  香港经济日报提问:谢谢主持人,我是香港经济日报陕西办记者。对陕西而言,开放不足是制约发展的突出短板。想请问陕西这些年采取了哪些补短板的具体措施?后续发力的重点又在哪里?谢谢。

  刘国中:谢谢香港经济日报这位记者的提问。大家都知道,陕西自古就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早在2100多年前陕西人张骞就从古都长安出发,开辟出横贯东西、连接亚欧的古丝绸之路。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使陕西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我们抢抓千载难逢的机遇,统筹对内对外开放,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一方面,坚持通道平台环境一起建。我们加快构建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不断完善交通运输体系,建成亚洲最大的铁路物流集散中心,西安航空口岸已经初步形成了“丝路贯通、欧美直达、五洲相连”的国际航线网络格局。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已经为国内17座城市提供集结联运服务,今年第1万列中欧班列就是前不久从西安发出的。我们还加大陕西自贸试验区创新力度,建成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丝博会、欧亚经济论坛、杨凌农高会等展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让企业高效畅通地对接国际规则。今年4月,全国首个陆路启运港退税试点政策在我省落地,出口企业从货物发出到拿到退税,以往要用1个多月的时间,现在最快1天就可以完成,大大提高了效率。

  另一方面,坚持外企外资外贸一起抓。我们对内外资、内外企一视同仁,凡是国家政策法规未禁止的领域全部向外资开放,并针对利用外资、招商引资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了外商投资公共服务平台和省市县三级联动服务机制。这两年,不少外商企业生产经营受到疫情影响,我们成立稳外贸稳外资工作专班,专门开辟绿色通道,全力帮助企业解决堵点难点问题。像三星、美光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纷纷在陕西扩大投资,去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是2012年的3.5倍,今年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资更是增长了34.2%。此外,我们加快外向型产业集聚发展,完善海外仓和陕西商品展示中心布局,推进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建设,外贸盘子不断做大,近5年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国9.3个百分点。陕汽集团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国际市场供销网络和全球标准化的服务体系,产品在15个国家实现了本地化生产,尽管今年受到超预期因素影响,前7个月出口量仍逆势增长124%。爱菊粮油集团在哈萨克斯坦发展150万亩“订单农业”,建成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每年可压榨油料、加工面粉各30万吨,为国内提供了优质粮源,还可为国内休耕30万至50万亩土地。

  新时代新征程上,陕西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我们将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推进更高水平开放。一是以现有通道和平台为重点,持续拓展功能,构筑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二是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外商在陕西投资兴业。三是加强同各兄弟省份合作,携手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共同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市场。

  谢谢!

  陕西日报提问:谢谢主持人,我是陕西日报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经济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分,请问,陕西在这方面探索了哪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赵一德: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改革开放创新是慢变量,同时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特别是改革,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开放,更是前置变量。这些年,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把推动经济领域的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突破口,按照深谋划、小切口、能管用、求突破的思路,蹄疾步稳、夯基垒台、积厚成势,解决了一批“老大难”问题、啃下了一批难啃的“硬骨头”。这些年来陕西市场主体保持了高速增长,即便是在受疫情影响较为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实现了逆势增长。目前,陕西实有市场主体总量已突破500万户大关,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数位居全国第8。这里,我重点就改革方面“锻长板、补短板、树样板”,介绍三方面情况。

  锻长板,就是以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牵引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胜势。经过这些年科技体制改革,束缚在成果转化上的“粗绳子”基本解开了,但还有不少“细绳子”没有解开。为此,省委、省政府以秦创原为总窗口,大力总结推广西北工业大学“三项改革”试点。这“三项改革”就是: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改革、人才评价职称评定制度改革、横向结余经费出资入股改革,旨在从根本上破解成果转化“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的难题,在解决陕西科技产业“两张皮”上实现了新突破。目前已有75家高校院所开展了“三项改革”试点,1052项成果正在加速转化,带动上半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较去年同期增长43%以上。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大力实施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打出了一套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催化的组合拳。陕西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呈现快速增长,仅上半年评价入库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就超过1万家,是去年全年的93%。

  补短板,就是扭住土地、资本两大要素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对高质量发展而言,土地既是硬约束、也是硬支撑。为此我们始终注意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肃的纪律、最严密的法治保护耕地,并把节约集约理念贯穿土地管理使用全过程,出台专项政策措施,实施“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和“标准地”使用改革,探索完善新增建设用地人地挂钩、增存挂钩、增减挂钩的分配机制,单位用地面积产出率和综合效益显著提升。十年来,全省亿元GDP消耗新增建设用地减少了近800亩。与此同时,我们高度重视地方金融生态建设,建立基金小镇,成立陕西资本市场服务中心,大力推动企业上市,十年来上市公司数量翻了一番,最近一个月就增加了4家。

  树样板,就是以陕西西安区域性综合改革试验为抓手做强做优做大国资国企,打造央地联动改革的新样板。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编制实施改革专项规划,完善“1+N”政策体系,把陕西西安区域性综合改革试验和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紧密衔接起来,在现代化治理、混合所有制改革、市场化经营机制构建和战略性重组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近几年,我们先后完成了延长石油重组燃气集团、陕西建工重组上市、法士特控股秦川机床、交控集团合并重组、国电地电融合重组、省市轨道交通集团融合重组等一系列重大改革。2012年至2021年,全省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从1.78万亿元增加至7.17万亿元、年均增长16.7%。省属企业中4户年营业收入超千亿、15户年营业收入超百亿,陕煤集团、延长石油稳居世界500强。

  在新的征程上,我们一定坚定不移推进改革,为陕西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注入不竭的动力。谢谢。

  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陕西广播电视台提问:谢谢主持人,我是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陕西广播电视台记者。今年以来,党中央提出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请问陕西在这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刘国中:感谢陕西广播电视台这位记者朋友。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当前工作作出的决策部署,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必须一体认识、一体落实、一体评估。

  今年以来,我们以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主线,把防疫情、稳经济、保安全作为重大任务狠抓落实。一是系统谋划。坚持在防疫情中想着稳经济、保安全,在稳经济中想着防疫情、保安全,同样在保安全中也想着防疫情、稳经济,既坚决看好自己的门,又积极服务好全局。二是统筹推进。在防疫情中,坚决贯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第九版防控方案,既严格、又规范做好应急处置和常态化防控,把该做的做到位,不层层加码,最大限度减少防疫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大家都注意到,当前陕西本轮疫情已经实现了社会面清零,零星的病例也还会发生,我们正在全力攻坚,奋力夺取本轮疫情防控的最终胜利。在稳经济中,我们出台39条政策措施,全力稳工业、扩投资、促消费,加大助企纾困、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力度,坚决防范经济下行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在保安全中,开展经济、社会等各领域风险隐患动态排查,特别是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建立台账认真抓好整治。三是综合问效。加强对防疫情、稳经济、保安全的一体督导检查、跟踪问效,督促各级领导干部提高应对两难、多难问题的能力,防止出现顾此失彼、左右摇摆。经过努力,我们有效应对了多轮疫情;上半年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其中第二季度增速在全国比较靠前,发展质量也得到提升,7月份经济稳定恢复态势进一步巩固;夏粮再获丰收,煤炭、电力等供应稳定有序,安全生产事故大幅度减少,防汛抗旱等各项工作有力推进,社会大局保持了和谐稳定。

  虽然在防疫情、稳经济、保安全方面,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省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风险虽总体可控但安全基础依然薄弱。接下来,我们将继续聚焦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从严从实从细推进各项工作,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谢谢!

  蒿慧杰:谢谢刘国中书记。由于时间关系,现场提问环节就到这里。

  再次感谢刘国中书记,感谢赵一德省长,感谢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编辑:刘伟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丨陕西: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这是8月31日拍摄的“中国这十年·陕西”主题新西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