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以改革推进城镇化 写好“人”字保量提质

26.09.2014  14:37

  新华网陕西频道9月25日电(记者郑昕)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十二五”以来,陕西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75%,2013年城镇化水平达到51.31%,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然而,陕西的城镇化水平不仅仍落后全国2.42个百分点,还呈现出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不高、户籍土地等综合配套改革滞后等问题,急需深化改革以提高城镇化质量。

  在陕西省政府于9月23日正式发布的《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除了提出“到2020年累计转移100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2%”的指标,还将通过深化人口管理制度、土地改革制度、财税体制和投融资机制等的改革,推行人口居住证制度、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等机制,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

   --可持续发展能力决定城镇承载力

  农村居民能否搬出、搬出多少,取决于城镇承载力的大小。尽管2013年陕西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五成,但实际户籍登记城镇化率仅为38.01%,并呈现出城市总体数量少、规模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意味着需要进一步开发城镇的潜力。

  对此,依据《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陕西提出了构建三大空间战略格局的要求,以大西安为核心,以西咸新区为引领,以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沿线为横轴,以包茂高速沿线为纵轴,以陕北长城沿线、陕南十天高速沿线为两带,以京昆、福银、沪陕高速沿线为三条走廊,以宝鸡、榆林、汉中、渭南四市为极,优化城镇群格局。

  在集群格局优化的基础上,陕西将以住房保障、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建成城乡一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也与人口的搬迁同步进行。到2020年,城镇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的常住人口覆盖率都将到达90%以上,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将比2012年提高10多个百分点,分别达到90%和95%。

  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和人文城市建设,也是提高城镇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要素。陕西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标准的比例在2020年将为60%,这意味着近年来陕西持续出现的“雾霾锁城”现象得到一定缓解。wifi、3G等信息技术的铺开,将为陕西关中无线城市群建设“插上翅膀”;而依托本地文化脉络营造出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城市空间,也将彰显陕西各大城小镇“古今共鸣、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

  “陕西三大地理区块差别大、发展不均衡,因而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要实现大中小城市的协调。未来的全省人口布局,大中城市将吸纳承载40%,县城重点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分别吸纳30%。”陕西省发改委规划处处长刘迎军表示,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就是要由简单的扩张性规划向限定边界、优化空间的规划转变,“一张蓝图绘到底”。

   --城市产业支撑与现代农业化建设保障转移人口“能致富

  近年来陕西经济持续发展,以及交通运输网络的完善、信息技术的普及,成为加快城镇化速率的基础和支撑。同时,城镇化也需要以搬迁人口的安居乐业为保障,否则城镇化模式将不可持续。提高城镇产业支撑能力、加快农业现代化,则成为保障致富的先行条件。

  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发展,关键是构建出与城镇化相适应的产业体系。根据《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大城市将重点发展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升创新创造活力;中小城市以制造业、资源型产品和物流业作为重点,县城和重点镇主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传统制造业,以此构建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

  为保障“新市民”就业,陕西还将发挥城市创业平台作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形成集约化立体城镇,促进生产生活配套服务能力强的产业-社区型城市发展,实现劳动力及其家属的就近就业,工作与生活居住相配套。

  农业现代化则是实现新型农村社区人口致富的基础。陕西仍将坚持“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度,依托产量大县,发挥杨凌农业示范区的带动作用,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并建设1966万亩高标准农田,加大投入补助力度,提高粮食主产区和中联农民的积极性。

  同时,陕西还因地制宜地划定“五区十八基地”农产品主产区,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陕西全省的粮油、果品、蔬菜、畜产品等优势农产品生产大县,建设30至50个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基地,不仅致力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与集约化水平,还能以此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以工促农、城乡一体,是工业产业与现代农业相接驳、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的目的,这还需要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同工同酬的制度。此外,陕西还将有序推进农民工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并计划提高各级人大、政协中农民工代表的比例。

   --搬迁人口身份的真正转变要靠体制机制改革加以完善

  “陕西的城镇各有特点,应因地制宜,分类实施、试点先行。”陕西省发改委副主任张文波认为,构建陕西城镇化新格局,使农村转移人口真正享受到与市民同样的公共服务,关键是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各项体制机制,一些有益的尝试可以试点示范为抓手,探索新路径。

  体制机制的改革举措包括人口管理制度改革,如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以促进人口的有序流动合理分配;土地制度改革,如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推进城乡用地增减挂钩在市域内流转试点工作。

  改革还包括完善财税体质和投融资机制,确立各级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事权,建立健全公共服务成本分担机制等。通过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进省直管县改革,支持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县有序改市、设区,调整镇村规模,建设县域副中心城市,以此推进行政区划管理的创新。

  在将来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陕西还将考虑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三归合一,以及投融资体制、农村土地流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的改革。这些都将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选择省内部分市县和建制镇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示范。

  陕西将总体考虑人口规模产业基础以及交通区位功能区划、资源承载能力,以此为基础开展试点,使试点可推广、可复制,经过两到三年的试点,将经验推广到全省。

  “初步考虑试点的条件包括区位优势独特、产业基础好、人口规模较大、聚集能力较强、已搭建融资平台等,从这些市县开展省级综合改革试点,在土地流转、投融资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行政区域调整等方面先行先试,积累经验。”陕西省发改委规划处副处长王岳表示,陕西也鼓励没有进入试点的地区大胆尝试、主动有为,共同为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探索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