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网报道《陕西传统文化展演亮相北京 戏曲鼓乐将压轴登场》

09.12.2014  17:07

  

   西部网讯(记者 贺桐) 老树红花别样红,大秦之腔响梨园。为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和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由中国民主促进会陕西省委员会、陕西省文化厅主办,陕西省振兴秦腔办公室承办的秦腔经典折子戏专场、文华新秀秦腔折子戏专场、陕西小剧种经典折子戏专场和西安鼓乐音乐会,将作为“国风·秦韵”陕西传统文化(晋京)展演系列活动的压轴大戏,于12月3日至6日在北京中国剧院、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厅隆重登场。

  11月1日,“国风·秦韵”陕西传统文化(晋京)展演在京开幕,民族音乐会、民间美术精品展、大型原创杂技《丝路彩虹》先后与观众见面,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地域特色、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各界好评。作为此次展演活动的重头戏,被誉为“梆子腔鼻祖”的秦腔和有着“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美誉的西安鼓乐将携手亮相京城舞台,阿宫腔、弦板腔、华阴迷胡、长安道情等陕西地方小剧种也将登场。这是继2009年“陕西秦腔文化周”后,陕西戏曲在北京的又一次集中展现。

   老中青三代同台,展风采

  记者了解到,专场演出汇聚了陕西老艺术家和中青实优秀演员,其中既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项目传承人,也有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还有从首届陕西“文华奖”专业秦腔电视大赛中脱颖而出的新秀;既有平均年龄在75岁以上的老一辈秦腔名家助阵,又有70后、80后青年演员献艺;可谓行当齐全、阵容强大。

  在12月3日秦腔经典折子戏专场演出中,余巧云、李爱琴、全巧民、卫赞成、马友仙五位艺术家将联袂登台,演唱自己的拿手唱段。他们年纪最大的82岁,最小的也已是古稀之年,即使如此,也依然活跃在舞台上,授艺、演出,从未间断。此外,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李娟、李淑芳将分别演出秦腔代表剧目《五典坡·探窑》和《游龟山·藏舟》,著名小生演员王小平将演出秦腔名戏《打柴劝弟》。

   每场演出有侧重,齐争妍

  秦腔经典折子戏专场、文华新秀秦折子戏专场、陕西小剧种经典折子戏专场,三场演出各有侧重,全面展示以秦腔为代表的陕西地方戏剧种在传承与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首届陕西“文华奖”专业秦腔电视大赛历时一年,涌现出一批具有艺术潜力的新秀。为了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和学习机会,陕西省文化厅在大赛结束后,邀请老一辈艺术家给他们讲解示范,现场点拨,并启动了获奖演员折子戏展巡演,先后在西安、乾县、富平等地进行惠民演出,携手陕西卫视、借助电视平台,丰富了艺术实践,增加了积累。即将于12月4日登场的文华新秀秦腔折子戏专场汇聚了其中的佼佼者,青年演员王宏义、刘建奇、屈淑红均为大赛一等奖得主,他们带来的《寇准背靴》《庚娘杀仇》《烙碗计》三出折子戏,愿观众们会在秦声秦韵中领略大秦之腔的独特风格。

   剧种虽小却稀有,竞风流

  12月5日的专场演出将集合四个陕西小剧种,它们都是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陕西不仅秦腔,而且有40个地方小剧种,它们同样历史悠久,剧目丰富,地方色彩浓郁,演唱异彩纷呈,富平阿宫腔、华阴迷胡、长安道情和乾县弦板腔,这些剧种共同簇拥着姹紫嫣红的秦地舞台。

  《隔门贤》《曲江歌女·郑丹哭祠》《福寿图·磨房义救》《白蛇传·断桥》四出精彩折子戏,以大众耳熟能详的传统故事,别有风韵的音乐唱腔表演,传递真善美,为首都观众展示陕西小剧种的特色和风采。

   大气磅礴活化石,鼓乐鸣

  西安鼓乐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于201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一种流传在西安及周边地区的大型民间乐种,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其乐曲结构庞大,风格典雅,至今仍使用着唐、宋时期俗字谱的记谱方式,又被称为破解中国古代音乐史众多谜团的一把钥匙,对于研究、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音乐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12月4、5日登场的西安鼓乐音乐会,分为上下半场,各有四个乐章,上半场有行乐《红沙》、《接圣旨》、《柳生芽》、《香山射鼓》,下半场有坐乐《尺调双云锣八拍坐乐全套》、歌章《往南瞧》、坐乐滚调《山坡羊》、《斗乐》。音乐会以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磅礴气势,将观众带入盛唐韵律的优美意境中。

   老树新枝开红花,重传承

  秦腔是流淌在秦人骨子里的血液,是西北人民的精神食粮,近年来,陕西省文化厅采取了抢救保护、政策扶持、资金扶持等一系列措施,使以秦腔为代表的陕西地方戏剧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三年一届的艺术节、传承人传习交流展演、全省秦腔演唱大赛、经典传统剧目惠民展演等系列活动,以及刚刚在西安结束的中国梆子腔剧种传承与发展研讨会,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地采取多种形式,最终达到“尊重传统、重视传承、出人出戏”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