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提升陕西农业机械化水平 提高竞争力

26.02.2016  12:25

从2014年至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三年将“农业机械化”写入标题,农机化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月24日,我省召开全省农机化工作会,研究部署2016年陕西推进农机化工作举措,以期加快提升陕西农业现代化水平,打造陕西农业竞争力。 
      1、今年我省将完成主粮作物机播2700万亩 
      本报讯(记者  吴莎莎  齐卉)2月24日,记者从全省农机化工作会上了解到,今年我省将围绕春耕、“三夏”“三秋”等重要农时,加强应急指挥调度,推动机械化生产有序进行。全年计划完成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机播面积2700万亩、机收面积2440万亩。 
      省农机局要求,围绕重要农时,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提早动员部署,充分做好机具检修、机手培训等前期准备工作。要强化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维修服务和供需衔接服务,提升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在重要农时,要搞好信息服务、技术服务、柴油供应服务、供需协调服务和物料供应服务等五项服务工作,全力提高农机作业效率。 
      要突出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农机作业服务方式创新、农机农艺融合、购机补贴政策增加“三夏”“三秋”机具投入总量和农机合作组织参与土地规模经营等重点,加强组织领导,全力促进重要农时机械化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同时,加强与公安交警、交通、气象和石油供应等部门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优化农机作业环境。
      2、力争三大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3050万亩 
      本报讯(记者  吴莎莎  齐卉)记者从2月24日召开的全省农机化工作会上了解到,今年,我省力争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面积达到3050万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率达到81%,重点区和禁烧区利用率达到97%以上。 
      今年我省将继续按照“综合统筹,板块推进,持续发展,整体提升”的思路,以建立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万(千)亩示范田、建设完善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专业合作社为依托,按照全省《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技术规范》,主推小麦宽幅带状旋耕播种、玉米免耕精量播种、小麦秸秆捡拾打捆收贮、秸秆还田、饲草加工、玉米机收、稻草编织等七项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其中,关中地区“三夏”重点推广小麦秸秆捡拾打捆收贮、玉米免耕精量播种;“三秋”重点推广玉米秸秆还田、饲草加工、小麦宽幅带状旋耕播种、玉米机收等机械化技术。陕南地区重点示范推广油菜、小麦、水稻、玉米秸秆还田、旋耕播种等机械化技术。陕北地区重点推广秸秆饲草加工、秸秆覆盖还田、留茬还田等机械化技术。 
      3、我省今年计划完成深松整地作业400万亩 
      本报讯(记者  吴莎莎  齐卉)2月24日,记者从全省农机化工作会上了解到,继去年我省共完成深松整地面积447万亩,超额完成农业部下达的400万亩计划任务后,今年全省再计划完成深松整地作业面积400万亩。 
      2015年,我省首次被农业部列为深松整地作业补助项目试点省,各级政府及其农业(农机)和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松整地工作的系列部署,多措并举,强力推进深松整地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今年,我省将充分发挥机补政策的导向调节作用,优先支持购置深松整地作业机具和大马力拖拉机。扶持建设一批作业能力强、服务范围广和管理运营规范的深松整地作业服务组织,提高作业组织化程度和能力。并将继续推广“整县推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大胆探索分区域公开招标、合作社组织作业的新机制。同时,加快配备智能检测设备,实现作业质量面积准确监测,为资金兑付提供依据,顺利完成深松整地作业面积400万亩。 
      4、我省今年将新增保护性耕作示范面积12万亩 
      本报讯(记者  吴莎莎  齐卉)记者从2月24日召开的全省农机化工作会上了解到,今年我省将严格按照《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规范》和《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要点》,计划新增保护性耕作示范面积12万亩。 
      近年来,在中省农业、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我省组织开展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取得了良好成效,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生态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去年,我省实施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建设咸阳市武功县、宝鸡市岐山县、榆林市靖边县3个示范县和渭南市临渭区1个试验检测基地。项目县计划新增保护性耕作面积2.8万亩,实际新增3.75万亩,超额完成项目计划任务。 
      目前,我省已在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陕北丘陵沟壑区、渭北旱原区和关中灌区等四个区域47个县(区)开展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2015年全省示范面积达到643万亩,今年全省将新增示范面积12万亩,示范面积将达到650多万亩,拥有各类保护性耕作机具4.5万多台。 
      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四大”技术,旨在达到“三减四保一增”,即减少投入、减少污染排放、减少作业时间,保土、保水、保稳产增产、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