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发展看"气质" 公开日传"民生强音"
今天(3月7日)上午,当陕西代表团的全团会议室被中外记者挤得满满当当的时候,代表团宣传报道组的孟楠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前天晚上,她还在担心,7个省市代表团今天上午同时向媒体开放,陕西团会不会得到媒体的青睐?现场不断升温的热度让她踏实起来。
科教优势将被激活 陕西经济向“气质”型转变
首先提问的凤凰卫视记者有这样一个疑问,同样是煤炭大省,在市场价格持续走低的大行情下,陕西去年的经济仍然以8%的增速跑赢全国平均水平,高于邻省山西将近5个百分点,陕西的底气何在?
“陕西一直没有以煤炭开采量的增长来支持经济发展,而是注重煤炭向电能转化 、向化工产品转化,有力应对了煤炭价格下跌的影响。”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省长娄勤俭详细向记者介绍了陕西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所作出的努力。
引进了包括韩国三星在内的一批国际知名企业,支持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陕重汽天然气重卡、“新舟700”和“大运”飞机等抢占市场前沿的产品在陕研发制造,对陕西工业产品扩大外销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机会,也带动了新材料产业的发展。
同时,依托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吞吐量的增加,大力发展航空服务业,借助“互联网+”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推动西电、陕鼓、秦川等大型企业从卖产品到卖服务。
“这些都增加了陕西发展的新动能,成为陕西经济发展逆势而行的有力支撑。”娄勤俭说,陕西经济发展的上升趋势没有改变,相信陕西新动能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
娄勤俭的回答让在场的中外记者充分感受到,陕西的经济正在通过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向“气质”型转变。这其中,陕西雄厚的科教资源优势应当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陕西广播电视台的记者显然发现了这一点,他更向全国人大代表、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进一步提出了“如何发挥陕西优势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问题。
“大学和研究所本该引领科学技术的进步,但它们的机制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企业反而走在了大学和研究所的前面,新技术往往诞生于社会、诞生于企业,这就要求我们主动打破围墙、冲出象牙塔和社会要素进行联系。”王树国用“不破不立”的思维首先为记者破题。
他还特别以陕西正在组建的“中国西部科学创新港”为例阐述了他的看法,王树国向现场记者介绍说,“创新港”项目就是要打造一个大学和社会密切相关、共同发展,着眼于需求牵引、技术驱动,真正在立项之初、人才培养之初,就清楚社会发展未来的需求的良性互动平台。“我们有足够的人力资源、科技资源,唯一需要我们突破的是和社会的需求结合。”
“我把它叫做21世纪新的大学形态,这种形态在别的地区已经出现,比如美国的硅谷、台湾新竹工业院”王树国这样定义他的构想。
13年免费教育一定办到 陕西频传“民生强音”
今天上午,陕西代表团媒体公开日的活动刚刚结束不久,“陕西保障实现13年免费教育”的消息再次受到广泛关注。这则消息背后,是娄勤俭在现场更丰富和精彩的回答。
“陕西作为一个欠发达省份,要在今秋普及13年免费教育,有人为我们点赞,有人说我们吹牛。我负责任的告诉大家,陕西一定会办到。”娄勤俭在回答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提问时,认真算出一笔账。
娄勤俭说,陕西在教育事业上一直保持财政支出4%的投入,尽管是欠发达省份,但这个投入强度在全国都是可比的。今年陕西省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中3年实现免费教育,从原来每个学生补助800元,再增加1600元,财政每年大概增加13亿元左右。“陕西坚持两个80%(财政总支出的80%和新增财力的80%)用于民生,教育是最大的民生,陕西有这个能力,一定要把它保证了。”
在持续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延安在全国革命老区中率先脱贫有没有信心?产业转移中煤矿工人如何妥善安置?保证南水北调水质的同时,能否兼顾水源地群众致富? “民生问答”成为今天媒体公开日的“主旋律”,而记者们的问题,都得到了认真和扎实的回答。
“延安在‘十二五’期间脱贫32.5万余人,现在还有4.2万户、约10万人没有脱贫。”全国人大代表、延安市市长梁宏贤回答了“延安率先脱贫”的有关问题。他谈到,对于所有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贫困原因以及扶贫的措施,都有了明确的掌握,全市3万7千多名干部已经连续第3年包村到户,延安将通过精准施策、产业帮扶、技术培训等多种措施,确保在2018年以前,能够实现延安整体脱贫,在全国革命老区脱贫中走在前面。
全国人大代表、铜川矿业下石节煤矿工会主席徐群贤,有着40多年井下工作经历,他在“如何妥善安置煤炭工人”的有关问题中谈了自己的看法。他建议,组织煤炭企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搭建创新平台、培育创业载体,引导职工就近创业就业。同时做好再就业帮扶,促进待分配人员就业或自主创业,对就业困难人员要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及时纳入社会救助范围,保障其基本生活。
“陕南三市的经济总量在全省占比提升了2个百分点。”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发改委主任方玮峰在回答“如何确保一江清水,又能兼顾百姓致富?”这个问题时首先通报了这个消息。他谈到,陕南正在走一条绿色循环发展的路子,通过产业园区建设、移民搬迁、教育扶贫,特别是加强区域合作,与天津在人才培养、劳务输出产业合作等综合措施,确保生态更加优美、确保一江清水,通过循环发展,使水源地群众能够同步够格奔小康。
“我想请记者朋友们帮个忙。”娄勤俭在补充这个问题时说,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地28个县,全部污染企业已经全部关停,工业发展必须进园区,污水和垃圾必须得到集中处理,尽管陕西在“十二五”期间每年要拿出6个亿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保障,但投入和困难的增加,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中不占优势。“南水北调沿线,陕西是唯一只供水不用水的,陕西的付出非常大,秦巴山区的群众生活还很困难,请大家关注这里的百姓,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全国人大代表上官吉庆、赵季平、黄晓平也参加了今天的媒体开放日活动,并回答了记者们的提问。(特派北京记者 韦海 秦振 孙鹏 贺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