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至2016年,陕西学生资助工作结合实际,不断创新,狠抓资助机构建设,各级各类学生资助与精准资助体系健全,财政投入不断加大,资助资金逐年递增,精准资助全面推进,各项政策有效落实,学生资助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独具“陕西特色”的学生资助模式,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10年来,陕西共资助学生从学前教育(幼儿)到研究生各学段7589.09万人次,资助总资金493.71亿元,其中财政投入467.23亿元,学校资助22.95亿元,社会资助3.53亿元。受助人数由2006年的237.86万人次增至2016年的897.97万人次,增加了2.78倍。资助金额由2006年的4.33亿元增加至2016年的80.99亿元,增加了17.7倍。2013年以来,教育部为促进全国学生资助工作水平,开展了学生资助绩效考评工作,陕西连续三年在全国学生资助绩效考评中荣获优秀。对此,庄长兴副省长批示“可喜可贺”,希望“要进一步努力,保持优秀,并与教育扶贫更好结合起来,把教育民生事业做得更好。”
一、不断创新,多项举措走在全国前列
(一)第一个实现资助机构全覆盖。 2007年8月,国家决定在陕西等5省市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工作,陕西采取激励和制约措施,狠抓学生资助机构建设,推动各级各类学生资助机构建设。目前,陕西省、市、县(区)、学校等各级各类学生资助工作机构建立健全,实现了组织机构全覆盖。特别是全省107个县(区)全部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学生资助中心,在全国第一个实现了县级学生资助中心全覆盖目标。
(二)第一个开展标准化建设和结对帮扶工作。 为夯实生源地贷款工作基础,从2010年开始,陕西用3年时间,从制度建设、人员配备、办公面积、资助中心选址等几方面开展县级资助中心标准化建设。为短期内见效,同时组织陕西88所高校与县级学生资助中心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促进县级资助中心标准化建设工作。至2013年底,全省107个县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通过达标验收,实现了标准化建设全达标的预期目标。
(三)第一个建立“全程全部”资助制度。 2012年8月,为保证高校特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陕西率先在全国建立了高等学校特困学生“全程全部”资助工作制度。一是设立特困学生资助专项经费;二是做好特困学生奖助学金的评选发放工作;三是进一步加强勤工助学工作;四是对特困学生畅开“绿色通道”;五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资助资金;六是做好家庭经济特困学生的资助育人工作。
(四)第一个实施免保教费和补助生活费政策。 陕西从2011年起,采取强化领导、创新机制、完善政策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大力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并在全国第一个实行学前一年教育免保教费和贫困家庭儿童补助生活费政策。政策实施后学前教育普及率大幅提高,“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群众的满意度得到进一步增强。
(五)第一个实施“蛋奶工程”。 2009年秋,在时任省委书记赵乐际的倡导下,陕西率先在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校实施学生营养“蛋奶工程”,保证每天供应学生一袋牛奶和一个鸡蛋。同时鼓励各市区结合实际扩大实施范围。2012年和2015年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监测对比,我省农村学生的身高、体重明显增加,贫血率明显下降,学生营养不良状况明显好转。
二、各级各类教育资助体系全覆盖
陕西在学前资助实施免除学前一年幼儿保教费、家庭经济困难学前一年幼儿补助生活费政策;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免除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农村学生和城市享受最低保障政策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同时全面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普通高中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国家助学金为主体,学校减免学费等为补充,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资助政策体系;中职资助建立了以国家助学金、国家免学费为主,以校内奖助学金和学费减免、顶岗实习等为辅的资助政策体系;高等教育阶段建立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退役士兵教育资助、服义务兵役国家资助、新生“绿色通道”、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的资助政策体系;研究生资助政策体系包括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研究生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及研究生三助(助研、助教、助管)各项奖助政策。
三、精准资助体系全覆盖、精准资助不断推进
(一)精准资助体系全覆盖。 2016年4月,陕西省教育厅、省扶贫办制定了《陕西省教育扶贫实施方案》,对全省贫困家庭就学子女实施精准资助,其中高校学生精准资助政策措施特别“给力”。学前教育逐步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机制;稳步实施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对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在校贫困家庭学生每生每年发放2000元的生活补助。对贫困家庭的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除享受国家教育资助政策外,每人再一次性给予3000元扶贫助学补助;统筹实施贫困家庭在校大学生资助政策,完善财政资助资金分配方式,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大学生每生每年发放6000元的助学金生活补助,学费、住宿费高出国家助学贷款限额部分,以及助学金生活补助超出国家助学金标准部分由所在高校从资助专项基金中全额补助。2016年实施精准资助后,精准资助资金落实全覆盖,各学段精准资助347777人,资金117637.43万元。
(二)精准资助稳步推进。 2017年,为打赢教育精准脱贫攻坚战,提高学生精准资助管理水平,如期实现教育脱贫目标,省教育厅成功研发 “陕西省教育精准资助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全省各级各类学校通过精准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录入建档立卡家庭学生60.84万人,初步建立精准资助信息库,为做好贫困学生资助及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精准资助工作和各项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渭南市学生资助立足“精准”,固根基,建机制,强监督,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得实惠,促进学生精准资助工作健康开展,其做法和经验具有较大推广价值。 一是固根基强力量,夯实学生资助工作机构。 机构不稳定,资助难保证。全市13区县筑牢根基,将学生资助中心均提升为正科、副科建制,配备专门工作人员120余人。各级各类学校全部成立学生资助工作办公室,夯实资助工作机构,为全面开展学生精准资助工作提供机构保障。 二是打造信息平台,助推精准资助科学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市、县两级学生资助网、贫困学生数据库、各个学段学生资助信息系统全部建成运行,资助对象、条件、标准和程序以及资金发放全部进入规范化、信息化、精准化管理。 三是做实精准识别,资助工作有的放矢。 按照《渭南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幼儿)认定办法》《渭南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在校学生登记表》《渭南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电子档》要求,联合扶贫部门,全市组织开展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校学生精准识别与大排查活动,通过“一生一表一档一卡”(认定表、电子档、明白卡)来精准贫困学生信息和数据,做到资助工作有的放矢。 四是建机制强监督,确保资助资金落实处。 局长、校长、园长和资助中心主任“四位一体”负责制全部建立。绩效考评制度、公开公示制度、监督检查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全部建立,精准资助工作扎实推进,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得实惠。陕西旅游学校发挥优势,聚焦精准,创新资助模式,把资助与育人相结合,使建档立卡家庭学生成才就业,为教育扶贫做出应有贡献。 一是发挥优势,量身资助。2015年11月, 该校与榆林市定边县人民政府签订教育扶贫协议,招收45名贫困生,其中23人为建档立卡家庭学生。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量身资助,开设行业名企特色订单班,如喜来登酒店管理班、米旗西点班等,并享受相关企业提供的冠名奖学金,对建档立卡家庭学生资助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建档立卡家庭学生就业。 二是合作 办学,送“助”上门。 2016年,在省教育厅的支持和指导下,该校出资在榆林市子洲县职教中心建立“子洲分校”,秋季首届招生75名,其中包括27名建档立卡家庭学生。分为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西餐烹饪等三个专业。实现送教上门与精准资助上门,减轻子洲县广大贫困学生的经济负担。 三是资 助育人, 精准帮扶。 为使贫困学生健康成才,在经济资助的同时,该校党员干部对建档立卡家庭学生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时限三年。校党委委员每人帮扶3名受助生,各党支部书记每人帮扶两名,普通党员每人帮扶一名,对受助生从学习上指导、生活上关心、思想上解惑等。同时党员干部定期将帮扶情况及时上报所在党支部。使贫困学生增强自信心,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成长为对家庭社会有用之才。
下一步,陕西省教育厅将根据省扶贫办确定的建档立卡家庭子女信息,依托学生精准资助信息系统,结合财政部、教育部“资助管理规范年”活动,进一步落实学生资助工作 “六项规范、十个精准、四个到位”。一是从管理制度、监管责任、资助程序、资金管理、信息管理、资助中心标准化建设等方面做好“六项规范”,强化规范管理;二是做到预算分配精准、资助对象精准、资助力度精准、资金发放管理精准、信息管理精准、技术手段精准、政策宣传精准、资助育人精准、资助评价精准、政策执行精准等“十个精准”,增强政策执行力;三是确保“四个到位”,确保组织领导到位、确保机构人员到位、确保政策宣传到位、确保系统应用到位,提升管理水平。
(责任编辑:薛晓强 审核:刁巧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