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推进学科建设,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学位点数量大幅攀升,学科布局基本完成。 “十二五”期间,学校新增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含1个工程硕士专业领域)。学校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等8大门类下拥有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学校综合性、研究型的特征更加明显,向实现战略转型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211工程”三期建设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学校自2008年开始正式参加国家“211工程”三期建设,经过四年努力,学校各项事业取得突出进展。在2012年的国家验收中,该校以7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综合排名率66.05%的成绩,在全国112所“211工程”高校中综合排名为74位,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5个学科在学科评估中进入前30%,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在2012年进行的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该校19个学科参加评估,其中中国语言文学进入前20%,教育学、中国史、心理学、化学进入前30%,6个一级学科的整体排名进入全国前15位;同时,在美国基本科学指标库(ESI)中,该校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5篇论文进入ESI高被引论文行列,为学校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启动一流学科建设规划和交叉学科培育计划,绘就学校未来发展蓝图。 “十二五”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以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和需求导向为特征的新常态,学校围绕自身优势和发展战略目标,适时调整建设重点和策略,出台了《陕西师范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规划(2014-2024年)》,对未来十年学校的学科发展策略、建设重点、建设目标、建设措施等进行设计,为学校实现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描绘了清晰的路径。同时,学校通过实施交叉学科培育计划,不断优化学科结构,推动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催生新的学科生长点。
——大力实施2011计划,推进机制体制创新。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推动高等学校与政府机构、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协同创新的精神,积极培育组建协同创新中心,加强与社会机构的协同,并积极进行机制体制探索。截至目前,学校作为主协同单位的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入选为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学校牵头的国际长安学协同创新中心(国际长安学研究院)入选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学校还积极参加了分别由华中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牵头的教育信息化、西部生态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基本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完整的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机制体制创新以及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工作的进展。
——推进省部共建,服务地方发展。 学校2011年成为省部共建高校,为全面落实省部共建,服务“三个陕西”建设,2014年12月2日,《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陕西师范大学全面落实省部共建合作备忘录》签字仪式顺利举行,学校与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在一流学科群建设、新型智库建设、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基础教育水平、促进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创业等方面开展合作,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服务陕西经济社会发展。
(责任编辑:胡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