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开启高铁“生活圈” 回家路程越来越短

15.09.2017  09:23

43岁的吴勇,几乎参加过陕西省每一条高速公路的建设。从技术员到如今的总经理;从月薪180元钱到年薪30多万元……目前,吴勇公司的业务遍布全国甚至国外。他目睹了陕西高速公路的发展到辉煌。他说,陕西高速路的发展,让自己和每一个人回家更便捷。

回家的路从10多小时缩短到4小时

作为一个从巴山深处走出来的孩子,吴勇1989年以全县第9名的成绩考入陕西省水利学校,主修工程系水利学专业,1993年毕业后分配至建筑系统工作。他实习时正好赶上陕西省第一条高速公路——西临高速(现西潼高速)项目建设工作,从此奠定了他工作的方向,24年来他一直扎根于高速公路建设。

于他而言,陕西高速公路建设的发展不仅是回家方式的改变,更是大山深处交通、物流、经济的发展与中国经济提速的重要表现。对于陕西高速公路的建设发展来说,他不仅是一名建设者,更是一名资深的见证者。他参与修建的陕西省内高速公路有西临高速、蓝商高速、西宝高速、勉宁高速、宝天高速、渭蒲高速、青兰高速、延吴高速、铜旬高速等。

以前回趟家不论是坐火车还是汽车,都需要十几个小时,现在只要4小时就可以到村里,高速公路的开通加快了物流业的发展,也加快了当地农副产品的输出以及其他产品的输入。”提起高速公路的建设成果,吴勇滔滔不绝。

路桥公司从2006年成立至今,人员数量一直没有变化,但同时开工的项目却从当年的2个提升到如今的10多个;合同额从5亿元上升到现在的80亿元,年产值从最初的2000多万增长到现在的12亿。”如今,吴勇已从最开始的技术员成长为中国水电十五局路桥公司党委书记兼总经理。9月5日,吴勇给记者讲述起他所见证的陕西高速公路的发展情况。

未来高速路更注重科技化数字化

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发和使用,无论是高速公路的建设质量、建设周期,还是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应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吴勇说。

在吴勇看来,陕西高速公路建设的高速发展期在2000年到2010年,这一时期集中开工的项目比较多,但受当时施工水平的限制,建设周期比较长。随着技术提升,如今一条公路的建设周期比之前缩短了一半时间。

吴勇说,今后的陕西高速公路会更注重科技化、数字化,高速公路建设中会在某一处或某一段设置自动识别和自动提醒系统,当车辆行驶在路段上车速过高或左右摇摆有疲劳驾驶的可能时,路上便会有语音信息提示,并通过读出车牌号来提醒司机已疲劳驾驶。

相较于之前的高速公路,近年来新修的路面更宽阔、线型更流畅、路边绿化台更漂亮,同时也加大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吴勇说,西潼高速从双向4车道已经改成双向8车道,西宝高速拓宽都是典型的变化。同时,高速公路的建设也促进了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和谐、改善社会民生。

吴勇说,陕西高速公路从2007-2010年的BOT模式,再到2010-2015年的BT模式,直至当下比较盛行的PPP模式,投融资模式也不断完善和创新。

陕西开启高铁“生活圈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生活节奏变得更快。出行方式、效率也在不断刷新中,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趟拎包就走的出差、一场特殊浪漫的邂逅距离我们不再那么遥远。而2010年,随着郑西高铁的开通运营,陕西人也走入了高铁“生活圈”。

短短几年时间,郑西、西宝、大西、宝兰4条高铁线路的运营,不仅仅给人们带来了出行的快捷与方便,更对两地的互联互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高铁效应”。

西安北站客流5年增加近10倍

2011年1月11日,西安北站建成投入使用,建站初期,只有郑西高铁开通运行,2012年,西安北站发送高铁旅客313万人次,日均0.86万人次。

2013年12月,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首条高铁——西宝高铁开通运营,日开行列车增至41对,日均发送旅客1.4万人次。

2014年7月,大西高铁西安北至太原段开通运营,将西安至太原原来10小时的旅程缩短至3小时。西安北站日开行列车达到62对,日均发送旅客3.5万人次。

2016年9月,郑徐高铁开通,西部高铁首次和东部高铁握手相连,陕西高铁并入全国高铁网,迈入“新高铁时代”。西安北站开行动车组列车对数首次破百,达到了104对,日均发送旅客达到6.1万人次。

2017年春运,西安北站首次开行夜间高铁,日均发送旅客最高达到11万人次。

2017年7月9日,宝兰高铁正式开通运营,日平均客座率达到105%以上。

今年以来截至8月21日,西安北站共发送旅客1854.7万人,日均8万人次,日均旅客发送量较2012年增加近10倍。日开行动车组列车达到149.5对。乘坐高铁,从西安出发,可抵达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以及20个省会城市,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的1-8小时高铁“城市生活圈”。

创客文化”让土特产走出“家门

大西高铁的开通不仅仅“”了旅游市场,也为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产业新机遇。大荔县——陕西关中平原东部一个75万人的县城,过去这里既不通高速公路,也不通铁路。虽然有着丰富的冬枣、黄花菜、花生、西瓜等土特产,但交通不便使得很多当地土特产只能深藏“”中。

2014年以来,借着大西高铁的东风,大荔的资源一下子被“盘活”。丁亚武就是一位因高铁而尝到甜头的“创客”。1994年,丁亚武下海经商,在大荔创办起了冬枣合作社,经营数万亩枣园,主要卖大荔冬枣。从去年开始,因为大西“红娘”的牵线,他的业务一下子扩大到了西安,并开始跟山东一些水果运营商合作,开了“笨鸟鲜飞”网络平台,平时由儿子打理,生意相当不错。

大荔的这些“土宝贝”们让创客们淘到了金,许多商家坐着高铁从外地来谈生意,让当地的冬枣有了走出家门、远销国内外的机会。现在大荔县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创客的行列,利用高铁带来的商机,用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生活。

5条中亚、中欧班列线路全力助推“一带一路”建设

为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区位优势,西安铁路局大力开行中亚、中欧货运班列。自2013年以来,西铁局已先后开行了西安至阿拉木图中亚班列、西安至华沙、西安至汉堡、西安至莫斯科、西安至布达佩斯的中欧班列。以西安为中心,连接欧亚,辐射欧洲的陕西铁路国际物流格局已初步形成。

截至2017年8月22日,累计发送出口货物54.2万吨。运输品类也由刚开始的单一工业机械,逐步向多品类发展。货物品类涵盖工业原材料、机械设备、工业零配件、建材、食品、轻工产品等六大类、共计206个品种。已经成为促进陕西外向型经济发展,助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国际贸易通道。

2016年3月26日,首趟中亚回程班列(多斯托克-西安)满载2000吨初榨油脂抵达西安;2016年12月5日,首趟中欧回程班列(汉堡-西安)抵达西安;2017年2月22日,中亚回程班列(哈萨克斯坦-西安)小麦专列抵达西安……这是陕西、西安“一带一路”建设的又一举措,将进一步完善陕西、西安对外开放平台与口岸功能,对稳定中亚班列回程货源,打通西安港粮油通道和打造国际粮食集散地具有重要意义。

”字高铁枢纽 陕西开启高铁模式

宝兰高铁开通运营后,陕西境内将拥有郑西、大西、西宝、宝兰四条高铁,2017年年内还将建成开通西成高铁。

据了解,在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十三五交通发展规划中,西安将会拥有郑西、大西、西宝、宝兰、西成、银西、西延、西武、西渝9条高铁,成为纵向综合运输通道中包头至防城港运输通道、北京至昆明运输通道;横向综合运输通道中陆桥运输通道、福州至银川运输通道等中心点,在中国版图的中心位置书写了一个高铁“”字网络。西安也成为全国性高铁路网通道的交汇点,位居全国高铁网的最中间,成为连通西北与东南、华北与西南、东部与西部、北部与南部不可替代的重要交通枢纽。

为服务陕西“”字高铁网发展,西安铁路局将加快形成以西安站、西安北站、新西安南站、西安东(纺织城)站为主要客运站,阿房宫站为辅助客运站的“四主一辅”西安客运枢纽建设,形成“东西南北中”五个火车站的客运格局。

此外,2016年10月27日正式开工建设的西安铁路新筑物流基地,计划于2018年上半年建成使用。

十二五”全省完成交通运输投资约4100亿元

9月8日,记者在陕西省交通厅了解到,“十二五”全省完成交通运输投资约4100亿元,较“十一五”期增长约49%。其中,公路水路2400亿元、铁路1240亿元、民航100亿元、城市轨道交通360亿元,分别比“十一五”期间增加了600亿元、400亿元、34亿元和300亿元。2016年全省交通投资完成超过900亿元。

十二五”期间,先后建成咸阳至旬邑等20条高速公路约1600公里、大西高铁等8条铁路约1100公里、西安地铁3条线约90公里,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步入双跑道和3航站楼运营新时代,汉中新机场建成投入使用。目前,全省铁路营业里程突破50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181公里、西安咸阳机场旅客运量3700万人次,分别位居全国第8位、第9位、第8位。

2016年,全省交通客货运量分别达到7.38亿人次、12.58亿吨,同比分别增长2.1%、4.6%。全省全年铁路发送旅客8397万人,同比增长5.5%,高铁每日开行140对。西安地铁日均运输旅客120万人次。

此外,关中城市群城际铁路网规划、西安地铁建设规划获得国家批复,我省17条5800公里高速公路、25条9200公里国道纳入国家公路网规划,西安至包头、武汉、重庆等高铁规划方案纳入国家规划,为我省交通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西成高铁陕西段开出首趟试运行列车
西成高铁陕西段开出首趟试运行列车 9月27日粮食局
西安交警发国庆道路信息 这6条高速车流量大
  昨天,西安高速交警根据互联网+大数据,华商网
西安北站这四天客流量大 单日最高发送旅客将突破16万人
三秦都市报 - 三秦网 讯(记者张毅伟)昨天,三秦网
省交通厅:2020年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
西部网讯(陕西广播电视台《陕西新闻联播》记者 况元陕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