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探索“柔性治水”新思路

03.05.2016  11:24
 

  “善治秦者先治水”。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正如水利专家钱正英所指出的,挤占农业水、超采地下水、牺牲生态水带来的灌区面积缩小、地面下沉、河流下游干枯是原先陕西刚性治水的直接表现。

  陕西省委书记娄勤俭说,十八大以来,中央围绕系统治水提出了一系列基本方略。为了实现治水思路由“非此即彼的刚性”向“灵活系统的柔性”转变,陕西近几年探索落实综合、整体、协同的治水理念,从防洪与抗旱相割裂、人力工程与自然修复相分离的片面式“刚性治水”,向综合统筹的“柔性治水”转变,初步实现了聚水、引水、泄洪、蓄洪、抗旱相统一。

   千里绿廊还“母亲河”生机

  渭河是黄河最大支流,陕西境内长512公里,被誉为陕西的“母亲河”。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随着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渭河上游水量急剧减少、中游水质污染加剧、下游河段行洪不畅、洪水灾害频繁发生。

  2011年2月,渭河陕西段综合整治开工,按照人水和谐、柔性治水的理念,渭河综合整治在实施堤顶硬化、滩区绿化、水面景观和生态公园建设中,融入亲水观点,建成了宝鸡市百里画廊、秦汉新城景观带等工程。“长安大道沙为堤,早风无尘雨无泥”的盛景在陕西再次出现。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最近沿渭河一路采访看到,在渭河岐山段芦苇生态景观长廊,河面波光荡漾、河内鱼禽嬉戏、沿岸芦苇婆娑;在渭河渭南市临渭区段,河堤外成片的湿地已初具规模,成片的景观林在渭河沿岸星罗棋布。陕西省水利厅副巡视员马景国说,渭南的退耕还河还湿地面积已达1.8万亩。

  “渭河河道及周边景观,已经成为一条清洁的水道、绿色的长廊、漫步的公路和亲水的休闲带。”马景国说。

  陕西在2012年还提出了渭河“三年变清”的目标,3年间渭河沿岸传统的造纸、印染等高污染企业相继被淘汰关闭,工业污染负荷大幅减少。渭河干流水质综合评价由2011年的重度污染、2013年的中度污染变为2014年第四季度的轻度污染。

  在地处渭河入黄口的潼关,自认“一辈子离不开水”的渔民王铁旦,却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因渭河水质污染严重被迫放弃捕鱼。随着渭河水质不断变好,他不仅重操旧业,还开办了全村第一家渔家乐“铁旦渔家乐”。

  在陕西华阴,由于支流入渭不畅,“有雨必有汛、有汛必成灾”曾是汛期常景。但记者最近在华阴市华山镇高家村采访时看到,按照“由单纯排水防洪、引水抗旱,向蓄滞泄洪兼顾、丰枯相济转变,实现聚水、引水、泄洪、蓄滞洪和抗旱相统一”的治水思路,当地“就地取材”,扩地、深挖留下了2010年7月造成渭河支流罗敷河决口的洪水,修建了宽阔的蓄滞洪区,建起了湖心岛及景观凉亭。村民张战稳说,现在当地的气候比以往湿润了许多,“变洪水为资源、变水害为水利的蓄滞洪区,让我们在汛期时心也稳了下来。现在大家在自家屋里搞起了农家乐,湖心岛就是最好的亲水场所。

  娄勤俭说,大规模退耕还林以及遏制秦岭北麓生态破坏,为关中地区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创造了条件。为了“聚集水、留住水、用好水”,陕西规划关中水系,加快建设渭河下游蓄滞洪区、沣河斗门水库、渭南卤阳湖、涝河渼陂湖等工程,让湿地相连、水系畅通,逐步偿还千年历史生态欠账,恢复了渭河流域生机。

  目前,陕西省内南水北调——引汉(江)济渭(河)工程正在建设,预计四年后,从秦岭以南往秦岭以北实现调水,将大大改善流域生态。陕西省引汉(江)济渭(河)办公室总工程师张克强说,水系是一个生命体,只有畅通循环才有活力。陕西围绕“关中留水、陕南防水、陕北引水”系统规划建设全省水系,随着渭河、汉江、延河流域进一步治理保护,水网相连、水系相通、水脉相承的格局正逐步显现。“引汉济渭是打开关中水资源瓶颈的‘钥匙’工程,与渭河水资源调度管理措施、其他节水措施配合实施后,将可归还部分被挤占的农业灌溉用水,大大提高渭河中下游河道水体的纳污能力,极大地改善生态环境。

   恢复涝池与联通水系的努力

  当《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陕西省澄城县赵庄镇党家庄村见到村主任王杨勇和村民杨文学时,他们正站在村子最南头的一口刚刚复建起来的涝池旁,查看去年栽种的几棵樱花树。

  王杨勇说,涝池是关中农村最常见的风景,一般建在村庄的最低处,多数为常年积水自然形成的土池或陂塘,汛期能够迟滞洪水、排除内涝、保护农田,旱季则能引水浇地、引畜解渴。夏季涝池旁往往聚满了避暑纳凉的村民,涝池也成为农村人近水、亲水最好的去处。“你看,这个涝池旁的老桑树和柿子树就是党家庄最美的风景树。

  马景国说,多年来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关中地区的绝大多数涝池成为垃圾填埋场,淤积严重、库容锐减,基本丧失了蓄滞洪水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柔性治水认识的深化,群众希望复建涝池的呼声越来越高,一些涝池进行了清淤挖深及边坡整修和绿化,恢复了蓄滞内涝、美化环境的功能,改善了区域小气候,农村人居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陕西省水利厅农水处处长白鹏翔说,涝池在农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与引水工程相互衔接的涝池,是水利工程的毛细血管。一方面作为农村地表水的主要供给,用涝池水建房、浇地,可以大大节约珍贵的自来水资源;另一方面,作为农村的调蓄水源,涝池水保证了农村灌溉的丰枯相济。

  地处渭北“旱腰带”陕西铜川境内石川河支流沮水河下游的桃曲坡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城市供水、防洪等综合利用功能的中型水库,如今随着人们对涝池作用的再认识和柔性治水在陕西全省的开展,它与涝池互联互通、互相补充的作用日益明显。

  陕西省桃曲坡水库灌溉管理局副局长党九社说,通过铺设管道、联通水网,现在桃曲坡水库已经与40多公里外的富平县的两座发挥涝池功能的小型水库连接了起来,通过地表水的联通、循环,铜川、富平两地的水源做到了相互补充、相互支援、丰枯相济。“在向富平输水的过程中,我们将流动的水引入铜川,不仅扮靓了城区、娱乐了群众,也让铜川这座缺水的城市有了勃勃生机。

  陕北的红碱淖是我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近年来由于干旱蒸发、工业用水量增加等多重原因,水位下降明显。陕西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副主任朱荣增说,在每年的干旱季节,气象部门都会组织飞机增雨作业,有效补充红碱淖的淡水补给。“现在红碱淖水位下降的速度明显放缓,这也是陕西部门间协同治水的成功典范。

   让城市如“海绵”般呼吸吐纳

  马路隔离带不再是硬质铺装,而是大部分被比路面低10厘米左右的下凹式绿地取代。雨水从道缘豁口流入隔离带下凹式绿地,卵石、炉渣、砂子构成的滤层就像海绵一样净化和存储雨水;而生态屋顶也可收集过滤雨水,并汇流到下凹式绿地和蓄水池……这是《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最近在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看到的“海绵城市”实景。

  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宇斌说,在西咸新区的建设中,使用了由建筑地块、道路绿地、中央雨洪系统组成的三级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沣西新城内6.8公里长的中心绿廊发挥着城市雨洪调蓄枢纽作用。“海绵城市改变了传统城市建大管子、以快排为主的雨水处理方式,按照‘水往低处流’的顺势而为的柔性治水思路,‘慢排缓释’,就近收集、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让城市如同生态‘海绵’般呼吸吐纳,实现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然迁移。

  刘宇斌说,陕西关中、陕北绝大部分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气候,水资源总量少、季节性强、短时暴雨多、整体水环境差。“现在西咸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已经在陕西全省范围内全面展开,我们还接待兄弟省市前来学习‘取经’的同志1000多人次,柔性治水、建设海绵城市的理念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认可和肯定。

  作为人水和谐的重要组成方面,城市与农村特别是农业用水的互济互补、统筹协调,也是柔性治水的重要组成。

  石头河水库位于陕西省宝鸡市辖区,工程以灌溉为主,兼具发电和防洪效益,但这座水库也承担着向西安、宝鸡、咸阳、杨凌等多个关中城市供水的任务。陕西省石头河水库管理局党委书记程哲说,由于黑河是西安市主要的饮用水水源,多年来黑河灌区的农业灌溉面积减少了30万亩,为了最大可能地恢复黑河灌区的灌溉面积,他们准备将石头河与黑河进行衔接,通过一些小的水利工程,达到城市与农村水资源的统筹利用。(记者:李勇 陈钢 刘彤)

 

责任编辑:殷誉玮  审核: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