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东庄水库:陕西人65年梦想成真
25.12.2014 10:56
本文来源: 水利厅
自秦修郑国渠始,陕西人兴水治水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泾河。1950年10月,我省组织黄河水利委员会、西北大学等单位在泾河下游峡谷段勘测规划大型水库项目,几代水利人为之不懈努力和奋斗,三秦儿女建设东庄水库的梦想一直没有放弃。
资料显示,1960年至2010年渭河下游共发生近30次洪涝灾害,不到两年就有一次洪灾,累计造成100多人死亡、1000多亿元经济损失,特别是以泾河来水为主的“03.8”洪水造成渭河下游56万群众受灾,经济损失29亿元。泾河是渭河的最大支流,也是渭河泥沙、洪水的主要来源。近代以来渭河下游发生的4次特大洪涝灾害,有3次的罪魁祸首都是泾河!
一面是滚滚泥沙让渭河下游水患频发;另一面,泾河流经的渭北高原干旱缺水、城乡用水连年告急,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解决关中农业用水、减轻黄河泥沙淤积压力,水利专家将目光投向年径流量近20亿立方米、“一石水,数斗泥”的渭河第一大支流——泾河。
60多年6次设计6次停滞或搁浅 东庄水库项目艰难推进
1950年11月黄委会西北工程局会同陕西省水利局、西北大学首次完成了泾河查勘初步报告,提出在泾河峡谷彬县早饭头河段建设高坝大库的规划。1956年黄委会按照“以防洪、灌溉为主”的开发目标,确定彬县大佛寺—礼泉县东庄二级泾河陕西段开发方案,1961年因国民经济调整而停建。
1960年黄河三门峡水库建成后,造成渭河下游灾害频发,直接危及西安安全。黄委会按照减少入黄泥沙、保卫三门峡水库及黄河下游的思路,1964-1966年黄委会组织设计单位对泾河东庄水库进行勘察设计,提出在泾河下游峡谷修建东庄拦泥库的规划,因文化大革命开始而停止。
1978年省政府邀请国内著名水电专家对东庄坝址进行踏勘并召开技术讨论会,专家认为:东庄灰岩坝址建坝条件好,可建薄拱坝;灰岩渗漏问题可通过防渗处理来解决;水库可按蓄清排浑方式运行。因国家压缩基建项目而停止。
1991年3月水规总院确定东庄水利枢纽的开发目标为“防洪、减淤、灌溉、城镇供水以及发电等综合利用”。1995年8月完成了泾河东庄水利枢纽工程可行性研究选坝报告,推荐前山嘴砂岩坝址,坝高195米,总库容28.5亿立方米,总投资54亿元。主要因工程投资大难以筹措而停止工作。
1996年10月完成了泾河东庄水利枢纽工程(西马庄坝址)项目建议书,设计库容15.16亿立方米,堆石坝高160.5米,总投资39亿元。1999年7月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对项目建议书进行咨询,2000年1月评估报告提出“先栽树、后修库”,“匆忙上马,弊大于利”的结论,东庄水库再一次被搁浅。
2005年12月国务院批复的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明确将泾河东庄水库作为近期实施的重要防洪骨干工程,开发目标确定为“以防洪减淤为主,兼顾供水、发电及改善生态环境”。2002年至2006年12月完成了泾河东庄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议书,由于没有继续深入开展工作,东庄水库再次被搁置。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东庄水库开展了6次勘测设计工作,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围绕开发目标、岩溶渗漏、泥沙淤积等问题进行了20年的技术争论。尽管都知道东庄水库在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却几十年难有定论。一次次满怀希望的启动和开展,又一次次搁浅。立项之路艰辛而漫长。
克难攻坚破解难题 东庄水库前期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治理泾河对确保渭河和黄河安澜的意义从来没有被忽视。2005年至2013年,国家相继批复的《渭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黄河流域防洪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黄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中,东庄水库项目多次进入国家层面大江大河治理规划之中。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60多年的学术争论、资料积累,地质勘测技术的提高,陕西经济实力的提升,国家新一轮水利建设的强劲东风,为东庄水利枢纽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
2010年5月,省委、省政府决定重新启动东庄水库项目,并将其提升到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渭河下游人民安居乐业,建设“富裕、和谐、美丽陕西”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以“善治秦者必治水,善治秦者先兴水”理念,加快立项建设步伐。
在新一轮前期工作中,把东庄水利枢纽作为渭河防洪减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重要支流水库,重点对开发任务、尤其是防洪减淤任务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论证,东庄水利枢纽“以防洪减淤为主,兼顾供水、发电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开发目标得到省内外业界、专家和国家层面的高度认可。这个也与国务院近年批复的《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黄河流域综合规划》、《黄河流域防洪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确定的东庄水库开发任务相一致。
东庄坝址前2.7公里碳酸盐岩库段的岩溶渗漏、成库条件是历次争论的焦点,也是制约工程屡次未能上马的难点。新一轮前期工作重点围绕2.7公里碳酸盐岩库段岩溶渗漏问题和坝址重要工程地质问题,组织开展了地质勘探和专题研究,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评估认为:该河段内岩溶发育不强烈,主要岩溶形态为溶隙及溶孔,未发现岩溶管道,渗漏形式以溶隙型为主;河床坝基高程(约580米)以下有厚约几十米至百余米溶蚀轻微、透水性微弱、河水与地下水联系不畅的岩体,不会产生严重水库渗漏问题。在做好库坝区防渗工程后,少量渗漏不影响水库功能效益发挥,不影响大坝及其它建筑物的安全,碳酸盐岩库段建坝具备成库条件。同时,坝址基岩为厚层、巨厚层和块状灰岩,具备修建高坝的地质条件。
泾河含沙量为世界之最。在水利前辈研究的基础上,借鉴黄河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的成功经验,省水利厅组织黄河设计公司、中国地质大学、中国水科院、清华大学等设计科研机构利用数模分析等先进科学技术,深入开展了渭河下游冲淤特性及东庄水库调度运行方式研究的成果表明,东庄水库运行期可拦截泥沙20.6亿立方米,减少渭河下游泥沙淤积7.5亿吨、减少泥沙淤积厚度1.58米,相当于渭河下游河道34年不淤积;通过调水调沙冲刷降低河床高程,极大提高渭河下游行洪能力,确保渭河综合治理后防洪能力50年不降低。杜绝渭河下游小水大灾常态发生,并可保持东庄水库长期调节库容10亿立方米。与小浪底水库相比,东庄水库的调水调沙形式上更为多样有效,不仅有“人造洪峰”类型,更是充分利用泾河洪水含沙量高的特点,可利用异重流排沙、蓄水拦沙与泄洪冲沙,还可以在空间上与渭河(咸阳站)来水对接冲刷下游河道。更重要的是通过调水调沙运用,年度调节洪水,多年调节泥沙,能够长期保持调水调沙库容和兴利库容,对多沙水库调水调沙运用有所创新。
时至如今,专家对治理泾河与解决渭河和黄河下游泥沙淤积的关系认识更加清醒:泾河泥沙淤积如得到有效遏制,不仅能确保渭河安澜,还可减轻黄河下游和三门峡水库的泥沙淤积压力。
经过调查并经相关市县人民政府和专业部门确认,工程建设范围内不涉及国家法律法规要求保护的各类敏感生态保护目标,工程建设对水生态阻隔、施工“三废一噪”、水土流失、微量渗漏对地下水等不利影响,通过环保措施可得到有效减缓,工程建设不存在重大的环境制约因素。水库淹没及工程永久占地共78525亩(其中耕地仅2950亩),淹没影响搬迁人口3304人,与同类工程相比较移民人数少。建设征地和移民安置对工程的建设不存在重大制约因素。
对于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提出的“先栽树,后修库”难题,陕西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加上近年加快“美丽陕西”建设,使植被覆盖度显著提高。根据卫星图片显示,2000年以来,陕西版图的色调发生着巨大变化:原来大片的黄色区域,逐渐变为浅绿色,最后变为深绿色。10年间,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多公里,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1%左右。全省生态状况实现了由“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向“总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历史性转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在组织东庄水库项目建议书咨询评估时,专家们看到卫星图片后,一致对陕西生态环境改善表示满意。
关中大地在期盼由泾河治理开启一个变害为利新时代到来。
4年多来,经过艰辛努力,以及众多专家学者尽心尽力、一丝不苟的科技攻关,攻克了诸多制约工程立项开工的难题,东庄水利枢纽项目前期工作突飞猛进,创造了陕西水利史上的奇迹,项目建议书编制、对外交通和进场道路规划设计、淹没实物调查及移民规划相继完成,其他前期准备工程有序推进。
4年多来,地勘技术人员加班加点,打破常规,忘我工作,地质勘探完成了14000多米钻孔、4100米的探硐和多项科研试验,查明了老龙山断裂带的特征,得出近坝库区岩溶渗漏形式以溶隙型为主的结论;查明了坝址岩体工程地质条件,坝基岩体质量较好,岸坡卸荷裂隙不太发育,东庄坝基岩体具备兴建高拱坝地质条件,不存在地质制约因素。
2012年,枢纽布置和施工总布置设计、灰岩库坝区渗控方案设计、用水指标研究、移民安置、环境评估等事关立项成败的各种可研论证齐头并进,紧锣密鼓向前推进。年底,《项目建议书》顺利通过水部部长办公会议审查。
2013年2月,水利部将《项目建议书审查意见》报送国家发改委。水利部专家组对东庄水库“以防洪减淤为主,兼顾供水、发电和改善生态”的开发目标,以及东庄水库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与充分肯定,认为该项目不存在重大制约因素,开工时机已经成熟。
接着,可研报告编制、导流勘探试验洞实施方案、可研阶段20多个专题专项研究、水利风景区规划、库区移民实物调查相继完成。与此同时,前期准备工程建设加快推进,2012年12月施工进场道路开工建设,目前已建成11公里,为尽早开工建设主体工程创造了先决条件。
2014年7月,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关于陕西省泾河东庄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议书)的咨询评估报告》上报国家发改委,11月24日项目建议书获国家发改委批复,东庄水库——三秦儿女65年的期盼和梦想指日可待。
效益显著 谱写陕西治水兴秦新篇章
东庄水库建设的意义重大,除了防洪、减淤,兼顾供水、发电及生态环境外,东庄与渭河综合整治、引汉济渭工程形成关中“一线两片”水利现代化体系骨架。这是陕西水利现代化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
泾河东庄水利枢纽为大型水利工程,总库容30多亿立方米,电站装机9万千瓦,总投资约127亿元,计划工期8年。
根据建设规划,8年后,一座总高度230米、相当于90层楼的超高拱坝如巨人臂膀将泾河拦腰截断,集防洪减淤、供水、发电、生态改善于一身的高峡平湖,将在渭北高原横空出世。
届时,干旱少雨的渭北“旱腰带”将在东庄水库滋润下重现山清水秀的自然美景;泥沙俱下的泾河将变成碧波荡漾的清流,为正在崛起的关中城市群新增一个可靠水源。
曾给关中大地带来无尽灾难的泾河,将一改狂放不羁的本性,成为带动陕西社会、经济、自然、生态发展的黄金之水。
根据项目建议书,我们可以明晰地看到泾河东庄水利枢纽建成后凸显的多种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一、形成完整的渭河防洪体系,构筑渭河安澜屏障。
东庄水库与渭河堤防工程形成一体化防洪体系,不仅能彻底解除渭河下游小水大灾隐患,还可与渭河全线整治、引汉济渭工程形成“一线两片”现代化水利体系骨架,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渭河安澜、关中富庶的坚强后盾。
第二、拦截泾河泥沙,大大减少渭河下游泥沙淤积。
东庄水利枢纽每年可拦截泾河泥沙20.6亿立方米,减少渭河下游河道泥沙7.5亿吨,使渭河下游泥沙淤积降低1.58米。同时,通过调水调沙冲刷渭河主河槽,可确保渭河下游34年不发生泥沙淤积;渭河下游行洪能力将由目前2000多立方米/秒,提高到3000到4000立方米/秒,不仅能大大降低潼关高程对渭南一带威胁,还将对减轻黄河泥沙淤积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巨型水塔建成后,将为周边城镇提供充足水源。
东庄水利枢纽长期有效库容10亿立方米,取水高程720至756米,工程完工后,高水高用不仅可为西咸新区、铜川、富平及泾惠灌区每年提供5亿多立方供水,还可为新增2000亿元工农业产值提供充足水资源支撑。一旦遭遇西南大旱极端气候,东庄水库开闸引水,还能及时为缓解关中旱情提供应急水源。
第四、能源效益和生态效益双双获益。
东庄水利枢纽规划水电装机9万千瓦,年发电量3.3亿度,不仅可以优化我省电网结构,每年还可减少煤炭消耗1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0万吨。库区蓄水后形成60多平方公里水面,将最大限度改善渭北区域性气候。
第五、打造水利旅游新高地。
根据省委省政府“打造成世界级水利风景区”指示,依托库区60平方公里水面及周边自然生态及人文优势,完成了包括百里龙湖、枢纽雄姿、峡谷风光三大板块在内的东庄水利风景区总体规划。届时,一座集湖光山色、高山峡谷、现代化大型水利枢纽观光一体的水利风景区,将在渭北高原崛起。
东庄水库建成后,可实现年均防洪效益2.2亿元,年均减淤效益5.8亿元,供水效益为6.0亿元,发电效益1.5亿元。年均总效益15.5亿元。
本文来源: 水利厅
25.12.2014 10:56
省档案馆召开馆藏档案解密与开放审核工作第二次会议
3月1日下午,档案局
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在北京召开
2月25日,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召开,档案局
省档案馆举行理论学习中心组第二次交流研讨
2月28日上午,档案局